父母怎样做孩子的榜样,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老师怎么做,孩子肯定都会有意无意的去学。但人无完人,父母也是普通人,也会犯错误,也会有教育,育儿方面的误区。重要的是,知错就改,行不通,就掉头,不......
怎样才能教育出有孝心,不自私的孩子
教育是“教”和“育”,相对而言,教可以立竿见影,而育却需要过程。也就是说,有些知识一教就会,有些知识需要不断地转化才可能学以致用。
怎样教育孩子有孝心、不自私?
这显然是一个“育”的过程,而不是一教就能见效的。这就需要我们立足长远,从孩子小时候起就将理念灌输给他们,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消化与自觉行为。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供你参考!
工具/原料
- 以自身行为树立榜样
- 通过事例保持沟通
- 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性
方法/步骤
自己要有孝心、不自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
因为孩子长期生活在我们身边,我们自身的行为必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与理念。
即使孩子在学校或书本中知道孝心与不自私是一个人的基本品质,但如果父母不孝顺爷爷奶奶,待人接物都比较自私的话,孩子长大后也很难做到有孝心与不自私。
除了行为上以身作则之外,还要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
孩子还小,不可能知晓与理解我们的每一个行为,所以要以身边的事例不断与孩子保持沟通。
我的做法是:孩子几岁的时候我就告诉他,你是爸爸的宝贝,爸爸肯定会关心你、保护你、爱你,但在爸爸心目中,你是第二位的,奶奶(他爷爷在他三岁多就走了)才是第一位的。因为没有奶奶就没有爸爸,没有爸爸就没有你。所以吃饭的时候,第一碗饭是盛给奶奶的,第二碗饭才是给你的。有好吃的东西也是这样,你不能跟奶奶抢,也不能心里有不满意;平时更不能对奶奶大喊大叫。
另外,比方看电视、上网、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特别事例,我也会与孩子一起分析,让他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理解事例中所涉及人和事的对与错。
学习历史与传统文化知识也是教育孩子的重要通道,尤其能够化解其自私心理。
这些年我一直在编撰分类成语辞典,过程中每碰到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成语,我就会将孩子叫过来,告诉他这个成语的意思与出处,然后再以典故与例句对他做进一步说明。
因为从他二岁半时我就教他识字,识字后又开始不断培养他的阅读兴趣,读小学一年级时他就能够自行阅读《三国演义》原本。因为他记忆力好,又引导他对照翻译文与解释,自行学习“四书五经”。如《大学》《中庸》里面一些很长的章节,又十分艰涩难懂,他都能通顺地背下来,而且能说出其中的大致意思。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核心价值就是“孝“,孩子学习了之后,自然也能大致明白”孝”的重要性。
另外,他自己会学习“二十五史”,我也会例举“二十五史”中的一些具有影响力的人物给他讲解个人能力的发挥以及个人与情感、家庭、社会以及国家的关系。并着重给他讲解“解放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告诉他一个人活着绝不是仅为自己活着,解放战争中的英雄之所以英勇地献出生命,他们为的是子孙后代,为的是我们的幸福。藉此我要求他必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必须具备知识与责任,而且不能太过自私,也不能有太多的享受。
培养孩子学习的习性,促使他从书本中学习到更多知识,增强其对事物的理解力与逻辑分析能力。
前面已提到了此点。这里着重讲一下“学习习性”的重要性。
学习习性不是天生的。我们首先要发现孩子的兴趣,然后培养与延续其兴趣,再在其兴趣上引导其进入学习之中。当我让孩子养成了学习习性之后,他闲着没事就会找书看,十岁时《莎士比亚全集》中的大部分篇章都已阅读过了。
但这个议题涉及到许多方面,如何实施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所以这里不再着重来谈。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私信我。
总之,当孩子养成了学习习性之后,很多的道理、观念与行为对错,他们都能慢慢领悟与体会。可以肯定的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长大后基本上不可能没有孝心,也不可能是一个特别自私的人。一个爱好学习的人,其个人品质也差不到哪里去。一个具有学习习性的人,其它各方面的素养也会齐头并进!
注意事项
- 引导孩子学习时,不要让孩子看一些乱七八糟的书,也不要自认为哪本书对孩子特别有益就让孩子去学习。要多让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多让孩子掌握历史知识。
- 鉴于现在出版物的鱼目混杂,至少要保证孩子的课外阅读书籍由正规出版社出版,且非常有正能量,能激励与引导孩子。
以上方法由办公区教程网编辑摘抄自百度经验可供大家参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