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滴个龟龟!没想到龟还可以长成这样......
2024-11-13 273
我们看到的一事一物、一草一木都是眼睛和大脑通力合作的结果,没有人知道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是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因为在不同生物的眼中,世界是截然不同的,即使不考虑大脑对于图像的处理方式,单单从眼睛的结构上来讲,不同生物之间也有着很大的差别。
比如生活在水中的鱼儿,它们的眼睛就和我们差别很大,因此它们与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也是截然不同的。为什么要拿鱼类的眼睛和人类进行对比呢?因为在地球上,人类是最为强大的生物,而鱼类是除去昆虫以外,种类最为庞大的生物之一,目前世界上已知的鱼儿种类超过了三万余种,这个数字远超以人类为代表的哺乳类动物。那么鱼儿的眼睛到底与人类有何不同呢?首先,鱼类几乎都是近视眼。
鱼儿是近视眼,这是由鱼儿的眼球结构所决定的,而鱼类与人类的眼球结构的差异还要从光线的折射说起。
光在不同的传播介质之中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比如真空中的光传播速度为299792458m/s,而到了水中,光的传播速度就会显著下降,大约只有0.75倍左右的真空光速,当光线从空气进入到水中的时候,因为两种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所以光线就会发生折射,而折射率则取决于两种介质中光传播速度的比值。
生物能够通过眼睛看到物体是因为光线在照射到物体上以后反射进入眼睛,而生物的眼睛之中是充满了液体的,也就是说光进入眼睛就等于从一种高速传播介质进入到了一种低速传播介质之中,所以就必然发生折射,而光线进入人眼,总共要发生两次折射。
第一次折射是光通过眼角膜的时候,在第一次折射之后,光线开始向中心聚集,第二次折射则是光通过晶状体的时候,晶状体是一种比水折射率更大的物质,通过第二次折射的聚焦,才会最终在视网膜上成像。
而对于鱼类来说,问题有所不同,因为鱼是生活在水中的,所以光线在进入鱼类眼睛的时候,传播速度并没有改变,所以也就不存在第一次折射,在鱼眼之中,光线只会折射一次,就是通过晶状体的那一次。而人类的晶状体是一个具有弧度的薄片,人类通过调节睫状肌的松紧来对这个薄片进行拉伸挤压,从而调节聚焦的远近,所以人类既能够看到近处的事物,也能够看到远处的事物。但鱼类的晶状体并不是一个薄片,而是一个球型,它无法进行拉伸挤压。
球型的晶状体不能变形,所以鱼类只能靠移动晶状体的位置来调节聚焦,而由于晶状体位置的移动是非常有限的,所以鱼类看不了太远的地方,鱼儿几乎都是近视眼。
虽说鱼儿是近视眼,可要是想抓住它们,也没有那么容易,因为10米左右的物体,它们还是能够看清的。能看清10米左右的事物还叫近视眼?跟人类相比的确是如此,如果没有任何遮挡物的话,一个视力正常的人大约可以看到十几二十公里以外的事物。除了近视以外,鱼类还没有眼睑,瞳孔也不能缩小,这就意味着鱼类对于光线的适应能力很弱,所以在饲养观赏鱼的时候,突然关灯开灯都是不太友好的行为。和人类相比,鱼类的眼睛虽然有很多劣势,但也存在着优势,比如它们的视野广阔。
鱼的眼睛是长在两边的,所以视觉盲区非常小,几乎只有身体的正后方是它们看不到的地方,所以抓鱼也要从这个位置入手。
另外,鱼类的色彩识别能力也要比我们更强,在我们眼中,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所有的色彩都来源于红绿蓝三原色的调配组合,这是因为人类的眼中有三种视锥细胞,分别为感红细胞、感绿细胞和感蓝细胞,而鱼类却有四种视锥细胞,除了人类所能够看到的三原色之外,它们还能够看到人类所看不到的紫外线,还有个别的鱼类的视锥细胞可以达到5种,甚至更多。
所以在鱼类的眼里,世界和我们所看到的并不一样,那是一个更加多姿多彩的世界,而我们只能去想象那个世界的样子,却无法准确的将其描述出来,因为我们只有三种视锥细胞。
以上内容由办公区教程网摘抄自中国科普网可供大家参考!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