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滴个龟龟!没想到龟还可以长成这样......
2024-11-13 272
作者:蜥游记团队
文章来源于科学大院公众号(ID:kexuedayuan)
是什么唤醒了动物?不是春雷 而是温度
我国是最早重视动物冬眠苏醒研究的国家,对动物冬眠苏醒最生动的描述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惊蛰”。中国的古人认为:在此之前,冬眠动物深埋泥土中,不吃不喝,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所以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事实上,冬眠动物什么时候醒,还是取决于环境温度。冬季结束后,随着气温的升高,冬眠的动物就会逐渐苏醒。
当然,冬眠动物苏醒的时间也不是统一的,而是随着纬度的不同,苏醒的时期有所不同。和冬眠时期相反,苏醒时期由南向北逐渐推迟。
最先苏醒的物种,目前科学家很少总结。但我们几乎很多人都能感知到的动物就是蚊子。它们需要抓紧时间活动筋骨,找机会产生更多的后代。
而物候观测记录最详细的动物,估计就是黑斑侧褶蛙了。关于这方面,刘秀珍研究员也作了汇总:黑斑侧褶蛙最早鸣叫的地方是四川盆地,约在每年的3月12日,往北的洛阳则在3月18日左右,再往北的山东半岛,则是4月上旬。北京则是4月22日左右。最迟的是黑龙江,迟到5月初才会有鸣叫。这些时间并不精确,但反应的时间范围则是每年如此,由南向北逐渐推迟,由内地向沿海逐渐推迟,体现的是气温的季节变化。
惊蛰后醒来的动物
每年的惊蛰大致都在阳春三月,此时,蛙鸣渐渐响起,蛇也跟着出没了。有些动物,却偏偏喜欢赖床:
1
黑斑侧褶蛙 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
它们眼睛大而敏锐,背侧有两条褶,皮肤湿润但较粗糙,体背有大块绿色斑块。黑斑侧褶蛙广泛生活在沼泽附近,在东北、华北、华中、西南、华东均有分布。每年的10月-11月躲进土壤或者枯枝阔叶下冬眠,第二年3-5月出蛰。
它们白天隐蔽在草丛和泥窝内,黄昏和夜间就开始在池塘边、荷叶上活动鸣叫。每年的3-4月,雄蛙召唤雌性交配。雌蛙在黎明前后产卵,每团卵约3000-5000枚。黑斑侧褶蛙的食物来源全是各种农业害虫,只要虫子从他们面前飞过或者跳过,它们都能非常迅速准确地用舌头粘住,吞下肚子。
黑斑侧褶蛙(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2
大耳猬 Hemiechinus auritus
大耳猬,顾名思义耳朵非常大,大到向前可以盖住眼睛。它们主要栖息在北方的荒漠戈壁中。它们喜欢吃蜥蜴、蟾蜍、小型啮齿动物、蝼蛄和各种甲虫,也喜欢吃西瓜、番茄和白菜等。
冬眠前,大耳猬大吃大喝,长得圆咕隆咚。它们也会在冬季来临前打洞,洞穴深达1.5米,有效预防冰冻。洞打好后就开始铺上枯草,等到9月后就冬眠。第二年4月中旬,大耳猬开始苏醒出蛰,吃吃喝喝到6月准备生娃。
大耳猬(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3
大耳沙蜥 Phrynocephalus mystaceus
大耳沙蜥是非常喜欢沙漠的动物,周围的灌丛还不爱去。它们主要分布在中亚地区。也是体型最大的沙蜥,成体的长度可以达到150厘米以上。大耳沙蜥皮肤鳞片非常粗糙,脑袋很圆,在愤怒、攻击或准备逃避时,会将嘴角皮膜撑大,还不停地扇动,发出“呼呼”的响声来恐吓对方,像张开了血盆大口。但其实它们很胆小,遇到危险就快速地钻入沙丘不见踪影。受追击的时候,它们会紧贴沙丘,不断摆动身体,很快就把自己埋在沙里不见踪影,只有走投无路的时候才会张嘴恐吓。它们主要吃沙漠中的昆虫。
冬天来临的时候,它们就使劲打洞,直到冻土层下。春天雪化后,大概5月上旬出蛰。
大耳沙蜥(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4
玉斑蛇 Euprepiophis mandarinus
颜色非常艳丽的无毒蛇。背上有黑色菱形的斑块,斑块中间是鲜黄色。眼睛周围有较宽的黑色条带,像眼影一样,连接着左右两只眼睛。它们非常温柔,几乎不会咬人。它们经常晚上静悄悄地在树林、溪流和菜地周边活动,捕食老鼠和小蜥蜴。它们在砖瓦堆、枯枝落叶堆中冬眠,第二年4月就开始出蛰活动。6-7月开始产卵。
玉斑蛇(图片来自http://www.hippocampus-bildarchiv.com)
5
喜马拉雅旱獭 Marmota himalayana
喜马拉雅旱獭属于松鼠科旱獭属的一种大型地栖动物,是青藏高原特有种。体型粗壮而肥胖,尾短。全身大部分棕黄褐色,并具散在黑色斑纹。额头有近似三角形的黑斑。喜马拉雅旱獭喜欢穴居、群居。它们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及与中国接壤的尼泊尔等国的青藏高原边缘山地。
喜马拉雅旱獭冬眠期长达6个月。冬眠洞一般选择在阳坡或半阳坡,结构复杂,洞道可以长达二十多米,个别洞可达30m以上。在每年的9月开始准备冬眠,吃禾本科、莎草科及豆科根、茎、叶等等,也食小动物。每年3月下旬之后出蛰,出蛰后交配,年产1胎,每胎产2-9只,3岁性成熟。
喜马拉雅旱獭(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人们一直醉心于探究冬眠问题。支撑冬眠这一看似普通的生理活动的,是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整个过程宛如一张牵涉了生命结构由低到高互相关联并牵制的复杂网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投身于其中。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历史上第一个人类将从零下的低温中得以苏醒,开启生命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Middle, L. B. & Barnes, B. M. (2001). Overwintering physiology of the wood frog, Rana sylvatica, in Interior Alaska. Am. Zool. 41, 1526-1527.
[2]T. A. Churchill and K. B. Storey. (1993). Dehydration tolerance in wood frogs: a new perspective on development of amphibian freeze tolerance,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Regulatory, Integrative and Comparative Physiology 265:6, R1324-R1332.
[3]Jon P. Costanzo, Richard E. Lee, Jr (2013). Avoidance and tolerance of freezing in ectothermic vertebrat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2013 216: 1961-1967; doi: 10.1242/jeb.070268
以上内容由办公区教程网摘抄自中国科普网可供大家参考!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