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滴个龟龟!没想到龟还可以长成这样......
2024-11-13 272
旅鸽的体长约32厘米,长着长长的尖尾,这是一种集速度、优雅和灵活于一身的鸟类。不过它们对森林的依赖性却很强,最适应的环境是硬杂木混交林。春天它们能够在大片的森林中筑巢,它们吃的是坚果、种子以及一些昆虫。
旅鸽属鸽形目,学名Ectopisters migratorius。Ectopisters的意思是四处游荡,migratorius就是迁移的意思,这个名字形象地说明了这种鸟儿不仅仅是在秋天和春天来回迁徙,它们一年四季都是在外面游荡,以寻找合适的环境筑巢繁衍生长[1]。
旅鸽的体长约32厘米,长着长长的尖尾,这是一种集速度、优雅和灵活于一身的鸟类。不过它们对森林的依赖性却很强,最适应的环境是硬杂木混交林。春天它们能够在大片的森林中筑巢,它们吃的是坚果、种子以及一些昆虫。
旅鸽不光外形绚丽,而且其肉也十分鲜嫩可口,这也是旅鸽被大肆捕杀的原因之一。被捕杀的旅鸽不仅可以供自家食用而且还能够低价出售,甚至还能够拿来喂养猪狗,这种对旅鸽的疯狂捕捉一直持续了半个世纪[2]。
法国作家戴维斯·西蒙在《消失的鸟类——美丽生灵的凄凉挽歌》一书中说:150多年前,北美有着旅鸽聚群50亿只,初期的移民只要用棍棒向空中随意地挥动几下,就能打下来几只旅鸽。
人类失去最后一只旅鸽是让人心痛的,随着环境的变化,动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减少,而人类数量的不断增加,让我们逐渐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旅鸽的消亡,人类的捕杀必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但是从旅鸽来说,也有其自身因素。
数不清的旅鸽到底在1900年彻底消逝,“玛莎”成了那“最后一只旅鸽”
美国是一个“后起之秀”,其建国历史仅有短短的两百多年,多数人都是移民到美国这片新大陆上面的。
最初当欧洲人刚刚到达美国的时候,那里有30亿到50亿的旅鸽,约占美国鸟类总数量的20%-40%。早期的殖民者在他们的日记及文学作品中经常会提到旅鸽。
1605年,Samuelde Champlain形容当地旅鸽为“不计其数”,Cotton Mather也描述说,曾经有一个宽1英里的旅鸽群用了几个小时的时间才从他的头顶飞过。不论这些记载是否完全真实,或者是作家用了夸张的手法来描述旅鸽的数量,但是旅鸽之多几乎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在19世纪的50年代,旅鸽数量还很多,因此在北美东部旅鸽的肉就很便宜,到了19世纪60年代,随着铁路的发展,旅鸽被很便利的从西部带到东部[3]。人们就通过电传互相通告旅鸽的栖居点,毁掉旅鸽这个物种的活动也就随之开始。
在1860年以前,那会儿还有成万上亿只旅鸽从北美大陆迁徙而过。据估计1860年以前北美洲鸟类数量的十分之四是旅鸽。不幸的是仅过了50年,由于人为的破坏活动,导致旅鸽的数量直线下降。
据说,有一批又一批的人们来到旅鸽的巢区,有时一次能猎捕到上百万只鸟。1896年,世界上仅存在25万只旅鸽,当年的四月,最后一批旅鸽又遭受到了人们的袭击,此时仅有5000只逃生。
最后一只野生的旅鸽于1900年笼养的旅鸽名叫玛莎,在存活了29年之后,于1914年死于辛西那提动物园。
为了纪念旅鸽,美国人在最后一只旅鸽死亡的动物园里满怀忏悔地立起了一块纪念碑,上面写着:“旅鸽,因为人类的贪婪和自私而灭绝”。在美国华盛顿国家博物馆的展厅里,有一只旅鸽站在一根树枝上,长着长长的嘴巴以及尖尖的尾巴,是典型的旅鸽的样子[4]。
这是世界上最后一只旅鸽,可是却只是一只标本,欲要展翅而非,却永远告别了蓝天。
为了找到已经消失在地球上的旅鸽,美国政府曾经发出过悬赏,谁要是找到一只旅鸽便能够得到1500美元,直到今天也没有人得到这笔钱。
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使很多动物失去了自己的家园,那些能够适应环境巨变的动物依然幸存;可惜另一些未能够适应的却永远离开了这片蓝天白云。
旅鸽的消失,到底是人为的破坏还是其物种本身就存在脆弱性?
1.森林的远去,旅鸽失去了它们的家园,当家园没了,旅鸽何以为生?
冬天的时候,旅鸽会依托着森林过夜,由于群体庞大,常常会发生断枝的现象。它们在早上出发在晚上回归的时候发出的声音能够传出数英里远,当一处的食物吃完之后或者是气候发生变化它们又会迁徙到别的地方去。
旅鸽是群居性鸟类,它们总是成群结队的在森林里一起飞翔,所以旅鸽的生存需要大面积的森林环境。当欧洲人到达美洲之后,大片的森林也被砍伐掉了,于是旅鸽只有退而求其次在农田中生存。
不过,庞大的鸟群“入住”农田必然会对庄稼造成严重的破坏,农民们用枪射击这些鸟,再食用。旅鸽的大规模集群,是使得该物种得以长期生存下来的一个绝招,可惜随着森林的慢慢消逝以及人类的不断捕杀,旅鸽与这世间也渐行渐远。
2.人类的捕杀固然是导致旅鸽消亡的重要因素,但是科学家又从遗传多样性的角度解释了旅鸽的消亡。
2014年,台湾师范大学的洪志铭和同事们利用古代DNA提取技术得到了三只旅鸽标本里的基因组序列数据,根据实验结果表明:旅鸽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并没有先前想象的那么高。
科学家们通过分析进一步解释了旅鸽这个物种更多的身世,根据这三个基因组显示出来的多样性往回推算,旅鸽种群在两万年前的末次冰期中经历了严酷的考验,导致种群的数量大幅度减少。
其中牺牲的旅鸽个体所携带的遗传多样性也会永久地消失,科学家们就将这个过程称作为“瓶颈效应”。
这种“瓶颈效应”在旅鸽身上多次发生,从从两万年前到随后的两万年期间,旅鸽的种群数量一直波动,直到后来欧洲人在美洲大陆上发展了农业旅鸽的数量才有了回升。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瓶颈效应”之后就导致旅鸽的遗传基因越来越少,这些遗传基因也就彻底消失了。
虽然在数量上看着很多,但是旅鸽早已是个严重同质化的脆弱群体。当面对栖息地减少和大规模猎捕这一类环境压力时,它们便没有“多样化”的基因来适应突变的环境。
总之,在生物演化的过程中,自然选择和遗传多样性的关系可谓是相爱相杀,当面对一个特定的新环境的时候,只有携带特定有益突变的个体才能够存活并且成功留下后代,而大部分的基因突变会跟随所在的动物个体被淘汰。
因此,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旅鸽的消失也有可能是因为其所携带的遗传基因逐渐消失了,而剩下的留存下来的基因并不能适应突变的社会,因此旅鸽才灭绝。总的来说,旅鸽这种鸟类是较为脆弱的,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减少,再加上人为的原因,旅鸽才彻底消失。
参考文献:
[1] 吕海亮.回忆北美旅鸽[J].森林与人类,2002
[2] 沈栖.切莫重演“旅鸽”悲剧[J].监察风云,2013
[3] 邵育静.度度鸟·旅鸽·狐猴[J].野生动物,1999
[4] 石旭初.最后一只旅鸽[J].环境,1996
以上内容由办公区教程网摘抄自中国科普网可供大家参考!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