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讨论了智能化战争的特征。......
2024-11-10 327 智能化战争;特征
电视剧《亮剑》的热度至今不减,“李云龙”彪悍的作战风格令人印象深刻。在现实中,还有这么一位让李云龙原型都点赞的“打仗很硬”的将军。
他就是开国少将李德生。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时的李德生。
1916年,李德生出生在河南新县柴山堡地区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30年2月,李德生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此后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留下了许多传奇。
一战成名!
“这一仗是典型的‘歼灭战’”
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对太行山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日本侵略者在马坊镇北的堆儿梁山岗上修筑了坚固的堡垒,长期驻扎,并依托此据点无恶不作。马坊据点,成为楔入我太行抗日根据地的一大毒瘤。
1943年9月,李德生调入太行2分区30团任团长。1945年1月,李德生代表30团主动请战攻打马坊,要彻底除掉这颗毒瘤。
为详细了解马坊据点内的地形、敌情,拟定最佳作战方案,李德生决定亲自进入据点进行现场侦察。开始,分区领导不同意,说:“一个团长进日寇据点太危险了。”李德生再三请求,得到批准。
年轻时候的李德生(中)。
其实,对这次侦察行动,李德生早就开始准备了。
他考虑了各种细节。比如当兵的戴惯了军帽,额头上下黑白分明,最易被敌人识破。李德生除上操和外出,平时不戴军帽,劳动时裹一块白毛巾,那条白线就不明显了。
他是大别山人,一口方言,敌人问起来怎么办?于是,他一到山西,就学说山西话,果然也能对付几句。
这一天,李德生向房东借了身破旧棉袄、棉裤穿上,头上扎条灰不溜秋的羊肚毛巾,脚上穿双破了口的老头鞋,脸上再抹点锅灰,化装成给据点送菜的农民。在卧底于据点内给日本侵略者做饭的地下党员翟富才的接应下,李德生进入了据点。
到了伙房,卸下土豆、白菜,李德生透过窗户向外开始观察,掌握据点内的情况。在返回途中,他边走边考虑作战方案:要想拿下马坊,只能采取偷袭的办法,打敌人一个冷不防。
李德生在全团抽调了82名精干灵活的干部战士组成突击队。
突击队员集中起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战前练兵。除现有武器外,每人配备了一把大刀。他们还准备了染成黄色的土布,用来掩蔽在敌人碉堡前我军的行动;每人准备了棉袜子,以便走路时减少响声……
1945年3月4日下午,天空飘起鹅毛大雪。李德生立即下令部队以急行军向马坊据点进发。
当晚10点,在地下人员的接应下,突击队分别进入城堡东南面坡下3间废窑洞内隐蔽起来。第二天,当日本侵略者吃早饭时,突击队员根据预定信号分4路迅速冲向大门。尖刀班班长罗西文手起刀落,劈倒了两个哨兵。随后,李德生带领大家很快占领了卫兵室、东南角碉堡及电机房、伙房、马厩等,并冲进士兵宿舍,同正在吃饭的日本侵略者展开近战。
在激烈的白刃战后,李德生砍伤并活捉了日寇小队长铃木。
激战到下午1点,李德生带领大家全歼守敌,生俘8人,缴获小炮1门、轻重机枪各1挺、步枪数10支、枪炮弹90余箱、炸药10余箱。
马坊战斗的胜利,拔掉了敌人苦心经营多年的巢穴,铲除了我太行根据地的心头大患,震动了整个华北,极大地鼓舞了我根据地军民最后战胜日本法西斯的信心。
为此,延安《解放日报》头版发表了题为《长期侦察和坚决突击,太行我军收复马坊》的消息,并配发社论赞誉这一仗是典型的“歼灭战”。
在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战争中,李德生也屡立奇功。
李德生将军在上甘岭战役中指挥战斗。
1955年,李德生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他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
“打仗很硬”的李德生也因“同名”被毛泽东点名认识。
1968年10月,在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扩大会议上,周恩来在宣布分组名单念到李德生的名字时,毛泽东接话问道:“哪个是李德生?”
原来,毛泽东到延安时,曾化名“李得胜”,转战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此时听到与“李得胜”谐音的“李德生”,感到分外亲切,对他产生了兴趣。
1969年,中共九大在北京举行。当周恩来又一次念到李德生的名字时,毛泽东又一次接话:“我再看看李德生同志。”
与电结缘
他被钱正英亲切地称为“电司令”
这位开国少将,还与电力有着不解之缘。
1973年12月至1985年6月,李德生任沈阳军区司令员。他十分重视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积极参加和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同东北三省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
左一为李德生将军。
20世纪70年代末,东北电力供应紧张。
为加强对电力工作的指导,合理分配东北三省的电力,经国务院批准,东北电网领导小组成立,李德生任组长。在随后的工作中,他为东北地区加快电力建设、经济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汗水心血,对扭转电力供应局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据亲历者回忆,当时最大的困难,就是电力供需矛盾突出:装机容量不足,但用电量又比较大,常有拉闸限电。同时,东北三省之间,“争电量”问题比较突出,但有些矛盾一时又不能缓解。
李德生经常半夜领着大家到电网调度室去看电力周期表。不仅如此,他还到电力生产一线、操作间里去看,研究低周波改进办法,有问题就去解决。
他上跑国家机关,找国家有关部门加大投入,提高东北水电、火电的装机容量;下到各地去解决问题,就怎么建水电站、火电站提出自己的建议。
时任水利电力部部长的钱正英很亲切地叫他“电司令”。
这位“电司令”确实为东北电网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据身边工作人员回忆,“受命于困难时期”的李德生,8年中先后到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的几十个电业单位进行调研,对东北电力工业的发展和建设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
他主要抓住三点:
一抓燃料供应,保证电网正常运转;
二抓“三电”,即计划用电、节约用电、群众办电;
三抓调整三省用电矛盾。
经过一年的努力,到1978年,东北电网结束了长达8年之久的低周波状况,电网的各项工作开始走上正轨,较快恢复正常运行。
1984年,李德生提出,东北缺电严重,解决这一问题一靠开源,二靠节流。国家投资建电站,各行各业也要合资、集资办电站,同时,要加强科学管理,杜绝浪费。他希望所有用电单位,特别是用电大户,在改革中确定最佳经济管理目标,实现“三电”管理科学化,要求水电部门保证安全,经济发电、供电,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在用电方面,李德生更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他住的房间一直使用小瓦数的灯泡。有一次,他散步回来发现车库的电灯没有关,就走到车库把灯关掉,并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做到人走灯关,节约用电。他还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增强节电意识,为国家经济建设多出一份力。
据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任海泉将军回忆,李德生将军非常关心发电一线的工人。
任海泉回忆说:“那年我们到吉林,他亲自到丰满水电站看望工人。每年春节,除了下部队看望官兵以外,他看望最多的就是坚守在炉前的发电工人。大年三十,别人都在家里吃团圆饭,发电工人却坚守在第一线,他的看望给了工人们很大的鼓舞。”
以上内容由办公区教程网摘抄自中国科普网可供大家参考!
标签:
相关文章
你知道吗?“小皮球,架脚踢(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这首从小唱到大的童谣唱的其实就是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故事其中包含了许多密语一起揭秘↓↓↓......
2024-11-10 351 涨知识 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