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科学”项目不会带来明确利益的情况下,还应该继续给物理学投入吗?......
2024-11-12 232
岁月无声的伴你走过春夏秋冬,总是不经意间悄然流逝,蓦然回首人们常常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于是你我都想起了那句流传中国千年的至理名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最早出自唐代诗人王贞白,他在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写下《白鹿洞二首》,其中有一句叫做“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那么,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用“寸”来做时间的量词呢?这就要说到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日晷。
日晷
最初,人们通过地面的自然物体,比如大树、房屋、山丘的影子判断时间。即使在今天的农村,有经验的老人们也会根据这些影子或家门口射进来的阳光的角度,判断生火做饭的时间,这些都是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
然而,树木会生长,房屋会倒塌,山丘也会被移平风化。于是人们想到将一根固定的杆子立在平坦开阔的地方,用它的影子来测量时间,这就是早期的“立杆测影”。
太阳照射下的物体影子,在一天中不断地改变着:早晨的影子最长,中午影子逐渐变短,一过中午它又重新变长。影子的方向也在改变: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方,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东方。从原理上来说,根据影子的长度或方向都可以计时,但根据影子的方向来计时更方便一些,因此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计时。这就是日晷计算时间的基础。
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一来,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画出12个大格,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正是一日24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就像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感觉上是太阳在播动指针,所以老百姓又称其为“太阳钟”。
由于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赤道的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赤道的南侧运行,晷针的影子就投向晷面的下方。
古人用“寸”来描述光阴,自有道理。一方面“寸”喻意为非常微小、简短。如“寸土必争”、“手无寸铁”、“鼠目寸光”中的“寸”均为此义。如此用“寸阴”形容时光短暂,更显其金贵。另一方面,“寸”比“分”“厘”“毫”更容易使用,古代“寸”是一指宽的长度,伸出手指就能衡量,将晷面上的格子用“寸”来横量,晷针投下的阴影,就叫“寸阴”,“一寸光阴”,就是指晷盘上晷针的影子移动一寸距离所耗费的时间。用“寸阴”来描述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时光,更富形象性。也有用晷指日影的,唐《初学记》引潘尼诗:“尺璧信易遗,寸晷难可逾。”唐钱起《钱考功集`送张少府》:“寸晷如三岁,离心在万里。”这里“晷”即指日影,“寸晷”指一寸长的影子,借指时间。如此就更加强调时光容易流逝,需要我们加倍珍惜。
日晷按晷面放置的不同,分为赤道日晷、地平日晷、立晷和斜晷等。
紫金山天文台简仪上附设的日晷为地平日晷,它的晷面为水平放置,晷针呈倾斜状指向北天极,晷针与晷面间的夹角为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亦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晷面上刻有时间刻度,晷针的影子随太阳的视运动而移动,根据影子所在的位置,就可以读此时的时间。
紫金山天文台简仪上的日晷
简仪上日晷的特写
中国传统的日晷是赤道日晷,晷盘周边刻有子、丑、寅、卯等12个刻度(时辰)。晷面和赤道平行,也和地面成一定角度。
在古代的时候,不仅仅是十二个时辰,它还跟方位相关。比如书上说到子丑寅卯指的是十二个地支,子午卯酉指的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这几个方位。早上的时候古人说,卯时点卯,因为这个时候太阳从东边升起来,太阳的影子指向了卯时,所以古人会把东方叫做“卯”。他们把时辰、天干地支、方位、包括年月日都变成一套系统,并在日晷上把十二个时辰标出来,对于辨认方位具有重要意义,就可以知道北方是子,南方是午……
岁月无声,光阴有痕。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时间,也都会在某一刻走完自己的时间。大诗人陶渊明曾告诫:“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古老的日晷上光影浮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愿你能够真正的领悟!
作者:樊莉平
江苏省天文学会会员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以上内容由办公区教程网摘抄自中国科普网可供大家参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