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石油人来说,“找油”是根本,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如何将储藏在石缝里、海洋里、陆地深层的油气“挤”出来,始终是一个世界级难题。攻克这些难题,需要不同学科、多个团队协同作战。......
种子猎人:当时那条毒蛇离我只有10厘米 | 科学人
作者:旷野青春
文章来源于科学大院公众号(ID:kexuedayuan)
——
系列科学人物短视频《旷野青春》由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央视创造传媒联合出品。全片用理性历险与感性审美的结合,讲述21世纪进行相对小众领域科考的中国年轻科学家们,在人迹罕至的大自然中找到真理和抵达美景时的探险经历与心路历程。第一季6集已经播出,大院er将陆续讲述他们的故事。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种子集部种子采集员——张挺。采集植物种子是一项极其漫长、枯燥、并充满危险的工作,这是用生命来行走的采种之路。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种子集部种子采集员 张挺
《种子猎人》
2008年,挪威政府斥资900万美元建设了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用以存放全球各地的种子,去年是种子库建立10周年,目前存放的种子已经超过百万份,而看守这个希望宝库的士兵们每人身后却背着一把Kar98k这种古老的网红步枪。有人调侃说,真到了人类需要打开种子库的时候,恐怕Kar98k就是最先进的武器了。
这座为末日而生的种子库,却在2015年就迎来了首个前来“取货”的客户,谁也没有想到,人类首次求助种子库的这一天会来得这么快。因为叙利亚内战的爆发,中东地区位于阿勒颇的种子库遭到了战火破坏,所以他们不得不提交申请,取出了曾经备份的130箱种子重建种子库,以及用以研究适合中东地区的作物。
挪威种质库
对标全球最大的野生植物种质库
其实大家不知道的是,早在2005年,中国就着手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库,全称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隶属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已收集保存种子10048种80105份,使我国34.5%的种子植物实现了战略安全保存。
张挺整理植物
当初种质库建设的时候对标的是全球最大的野生植物种子库——英国的千年种子库,也就注定了在种质库建设初期,我们一直处于跟跑的状态,然而中国团队在长期跟跑的过程中,也发展出了一些独特的优势。得益于国家的战略布局,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优势,全国95个高校研究所15个自然保护区参加了种子采集保存工作,英国平均每年新增3919份,而种质库从2006年到2018年每年新增种子6500份,二者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另外得益于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昆明植物所开发了Biotracks软件,能支持从野外采集,到信息录入,再到数据分析以及很多相关工作,大大降低了尤其是采集团队的工作强度,中国种质库的核心优势——优质、高效离不开标准化。种质库的种子从采集到入库,有着一套非常规范而统一的流程。
Biotracks软件,昆明植物所开发
种子采集回来后,首先要进行登记,其采集的时间,地点,经纬度,种子的最初质量、数量和包装情况等信息都将被录入数据库,进行建档和管理。随后进行种子的干燥处理工作,刚采的种子含水量高,如果不能及时干燥,种子很快就会老化,由于种子最终要保存在零下二十度的冷库中,不干燥彻底的话,种子内的水分会形成冰晶导致种子死亡,此阶段完成后,需要对种子进行清理,才能得到饱满而纯净的种子。清理结束后,管理人员会取样进行X光检测,以评估种子的清理质量,更小的种子则需在显微镜下检测。通过质量检测的种子,才会计入有效种子,这也是最终能进入冷库的种子,种子的保有量也会影响它们最终被使用的策略。再经过一次彻底的干燥后,种子就可以进入-20℃的地下冷库保藏了。而这些种子,正是由“种子猎人”们跋山涉水从野外采集回来的。
种质库内部
与大自然“斗智斗勇”
种质库采集队的每个人都是野外科考的专家,识别植物的高手,每年至少有1/3的时间是在野外度过的。
我们每每看到他们走过的危险地方,都要倒吸一口凉气,但是他们却认为这里是很容易过去的沟坎,长时间的野外作业让他们的身体素质也异于常人,变得十分适应这种极端的工作环境。但是这份工作在要求体力的同时对智力要求也非常高,要求采集员是“文武双全”的全才,有些时候他们要像福尔摩斯一样,根据百年前文献中的模糊线索,一点点推理出植物可能生长的地方;有的时候又要像精明的猎人一样追随着现场的蛛丝马迹找到目标植物。
野外科考非常辛苦,白天爬山采集种子、标本,拍摄照片,记录数据,晚上还必须处理种子、压制标本、整理数据到深夜,身体和精神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采集员们每次长途项目回到家之后一般都会先生一场病,身体总会有哪里出现一些问题。从野外回来,几乎看到床就想躺上去,看到沙发就想摊上去,假如他们纯粹是为了自己的未来工作的话,他们一定会这样做的;但哪怕再累,为了保证种子的活力,也要把刚刚采集到的种子做好入库前的处理才能开始休息,因为他们是为了全人类的未来在工作。
野外科考
张挺是昆明植物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采集员的领队,也是一位植物分类方面的斲轮老手,2012年他带队前往广东最高峰的所在地——乳源南岭,而他此行要寻找的中国白丝草,就藏身在这座广东最大的国家公园里。
等张挺队伍找到白丝草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为了给这种纤细的,长度基本超不过六厘米的草本植物拍照,张挺不得不蹲在这片亚热带阔叶林松软湿滑的土地上,就着郁郁葱葱的背景,将微距镜头顶在植物跟前完成照片的拍摄,相机距离白丝草不过10厘米。检查照片时张挺才发现刚刚的照片里,有条竹叶青蛇正好盘悬在白丝草的上方,也就是说,刚刚相机几乎是贴着这条毒蛇的脸完成的拍照。
竹叶青照片
尽管张挺一直在向我们强调科考不是冒险,好的计划才能规避危险,但他讲出这个故事时进行采访的各位还是吓了一跳。虽然这种管牙类毒蛇的毒液很少致命,但是在远离现代医学的深山老林里中了蛇毒也是一件危险的事。就在我们打算问他,“假如真的被咬了该怎么办”的时候,张挺抢先一步打开了背包的夹层,拿出了一个小塑料袋,一边挥舞一边和我们说:“我们上山都会备着各种蛇药,还有止血橡胶管。”我们没有亲身经历他刚刚所遇到的那种危险,却不约而同地在听到这句话后松了一口气。
蛇药照片
张挺的背包在我们眼里就好像一个百宝箱一样,里面装着各种看似普通却功能丰富的道具。睡袋,帐篷,采集工具这些自不用说,哪怕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东西在他们手中也有不一样的用途。一块小小的肥皂,除了清洁双手以外,还能在采集员被有毒植物划伤时起到解毒作用,因为绝大多数植物毒素都是酸性毒素,碱性的肥皂水可以有效地对毒素起到中和作用;一把遮阳伞,不光能帮采集队员抵挡日晒雨淋,将伞倒置过来放在植物下方,就是一个好用的收集皿,散落的种子都会落入伞中并自动汇集到一起。
背包照片
采集员们用智慧和意志和大自然“斗智斗勇”,才将一粒粒种子带回。这其中有上面提到的中国白丝草的种子;也有顶着烈日在海南找了三次都没有找到,第四次才发现的水角的种子;也有第三极最高的“草”,形如大白菜的塔黄的种子…张挺和他的同事们用他们的双脚走遍了中国的十万大山,用双手采集回来了数千种植物的种子,充实了中国的种质库,也保护了中国野生植物的基因库。
种子开会
大家可能不知道,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开始收集同一类植物的不同品种用于培育的,就是中国的植物学家们,在距今大约五千年左右,这些先行者们就开始了对不同品种玫瑰的收集和培育。[2]身处五千年后今天的张挺,也继承了先行者们那筚路蓝缕的智慧和精神,每每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这股能量就会迸发如巨龙出海,帮助他冲破一切险阻。
张挺照片
结语
2017年5月,由于永久冻土层的融化,融水渗入种子库入口并向内蔓延15米,所幸库内的种子安然无恙,人们发现,所谓能对抗末日的种子库也不过如此。
其实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这样脆弱,自以为不可一世,却又比谁都娇气,保护好这个我们赖以为生的地球才是当务之急。
愿我们永远不要启用到这个种质库里最后的种子。
以上内容由办公区教程网摘抄自中国科普网可供大家参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