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天文学家李锐......
2021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喻佳俊:用热爱培养未来的科学家
喻佳俊被遴选为2021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作为小学科学教师、科技辅导员,她如何用热爱培养未来的科学家?来看>>
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工作是件幸运的事。对于喻佳俊而言,热爱与工作产生了完美的化学反应,15年如一日地从事自己喜欢的科学与科技教学,为自己原本平凡的生活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色彩。
日前,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科协等部门首次联合开展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喻佳俊被遴选为2021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
喻佳俊是北京市怀柔区第二小学的科学教师、科技辅导员。怀柔区第二小学依山傍水,自成立以来,在科技活动方面屡创佳绩:研究项目超过百项,近千名学生参与研究,近年来,共获得国家、市、区级科技奖励3000余项。
这些成绩与学校以科技教育为办学特色,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活动密不可分,也得益于科协系统的各项资源支持,当然,更离不开学校唯一的科技辅导员——喻佳俊。
▲喻佳俊
变好奇心为热爱,让学生从小参与科研课题
怀柔区第二小学有好几位科学教师,但科学教师兼科技辅导员,只有喻佳俊一位。这位身材娇小、看起来文文弱弱的女教师,不仅要面向全校几百名同学开展科学教学,还负责成立了容纳四五十人的科学兴趣小组。在完成日常的科学教学之外,喻佳俊经常利用下课、放学、周末等一切可以挤出来的时间,带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开展课题研究、完成科研项目。
兴趣小组招收的都是对科学研究极具好奇心,或者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同学。“我知道,未必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科学家,但能让他们把好奇心变成热爱,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让他们通过亲身参与科研项目和课题成果,从而在其他方面得到提升,我就感到很欣慰了。”对于喻佳俊而言,这就是自己从事科学教学、开展科技活动的最大意义。
不同于市区学校,科技辅导员会带领学生参与一些聚焦前沿科技的研究,喻佳俊带领学生所做的研究更多聚焦于日常生活环境。她认为,比起其他针对前沿科技的研究,聚焦周边生态环境的课题更能体现当地特色,也会给学生启示,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她带领学生完成的《喇叭沟门植物园调研》《怀柔水库鸟类资源调查与研究》《生态捕虫装置的调查与研究》等不仅获得了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及金鹏科技论坛等评选一等奖,也为当地的环境研究与动植物保护提供了发展建议。仅2020年下半年,她辅导学生获得的市级以上奖项就接近200项。
除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喻佳俊带领学生完成的研究还有一个特点——持续周期长。在她看来,孩子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观察对象的生长规律,既能培养耐心和毅力,也能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这对于孩子的人格养成大有益处。
比如,她辅导兴趣小组学生完成的《潮白河断流研究》,前后历时5年。每天放学她都会带着学生去潮白河观察、记录,该研究荣获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是怀柔区首个荣获此殊荣的课题。
还有一次,两位学生谈起了家里的蘑菇大棚,喻佳俊便萌生了想法——可以组织同学们观察平菇的生长规律。后来,她又进一步结合怀柔区的课题,带领同学们做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从菌棒的培育开始,她和同学们一起在实验室里搭建了简易的温室大棚,记录平菇的生长情况,同学们最后还品尝到了自己亲手种出来的平菇,收获颇丰。
不是科学家,却可能培养出未来的科学家
除了在科技活动辅导方面表现突出,喻佳俊对于科学教学也十分认真。对待课程设计、呈现形式,她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她希望自己的课能形象生动,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让学生爱上科学,向往科研,通过科学课程收获更多其他的知识。
在一节讲种子构造的课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种子,她花了几个月时间,栽培了很多小苗,只为了一节课的呈现。栽培过程中,她自己先进行了深入观察与了解,然后在课上让学生观察长出来的小苗,猜想长出小苗的种子,从而全方位了解植物和种子的构造。此外,为了帮学生开展种植研究,喻佳俊在自己家里的露台上做了个花园,每年都会为学生参加各种比赛育种,今年更是提前种植了太空种子……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喻佳俊将教学与自己对于科学、科技的热爱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为启迪更多孩子的科学梦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更是助力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的手段与基础。2021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指出,要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夯实人才基础。喻佳俊始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践行着这一原则。
虽然之前也荣获过北京市十佳科技辅导员、北京市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等多项荣誉,但得知获得2021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这一荣誉时,喻佳俊还是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其他候选人都是在科研方面成果十分突出的科技工作者,而自己只是一位基层科学教师。但她的爱人对她说,“虽然你不是科学家,但是你在培养未来的科学家……”这句话也许正解释了喻佳俊工作多年的意义。
平凡的教书者,不平凡的育人者
在喻佳俊教过的众多学生中,孟安童的改变让她印象最为深刻。2021年5月举行的怀柔区第二小学第一届学生科技节上,孟安童自己摆了一个摊位,而这个摊位面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大家都想通过答题赢取摊位上好看的明信片,而这些明信片上都是孟安童自己的摄影作品,绿翅鸭、山雀、水鸟……照片五颜六色、十分灵动。
孟安童是喻佳俊科技兴趣小组的一名成员,还获得了北京市小研究员的称号。加入兴趣小组之前,她是一位不愿意与人交流的孩子。后来,通过兴趣小组一次次的外出观察、实验、比赛等的历练,喻佳俊逐渐发现了这个内向的小姑娘的科研潜质,为她提供了更多的课题实践机会。
渐渐地,小童变得自信、大方起来,在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能做到条理清楚、语言准确。“参加兴趣小组之前,我对课题不太了解,觉得可能只是参加一项活动,现在通过喻老师的指导,我知道怎么去做课题了,也了解了更多科技知识;喻老师还总给我们创造机会展示自己。将来,我想成为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一员。”小童信心满满地说道。
▲喻佳俊与孟安童
像这样的学生,喻佳俊带了很多。“记得在去参加北京市小院士研究项目答辩的路上,小童(孟安童)非常紧张,一句话都不说,我当时开导了她好长时间。但参加完那次答辩后,她慢慢地敢于在很多人面前表达自己,也变得更加自信、开朗了。”在喻佳俊眼中,热爱科学研究的孩子很多都不善于表达,但她想给他们更多展示的机会。她不仅想让孩子在科学教学和科技活动中体验到科技带来的快乐,让他们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势,也想让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与孩子一起做科研很快乐,虽然会牺牲休息的时间,但收获总比付出多。”
脚踏实地前行,也不忘仰望星空
之所以能在教学工作中一如既往,很大程度上源于喻佳俊本人对于科学和科技发自内心的热爱。读书时,她是首都师范大学首批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的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她毅然选择回到家乡从事科学教育工作,一干就是15年。
刚毕业时,她被分配到北京市最北部的山区小学——北京市怀柔区长哨营满族乡中心小学。山区条件不比市里,冬季十分寒冷,对于瘦弱的喻佳俊而言,冬天手脚生冻疮是常态,而她还要经常工作到深夜,备课、改作业……虽然当时很艰苦,但现在回想起来,喻佳俊只觉得乐趣大于辛苦。她始终坚信一句话,“唯有热爱,能抵岁月漫长。”
工作之余,喻佳俊也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2013年,她报考了首都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并且顺利毕业。最近,她又在考虑读北师大的博士……此外,她也积极参加科协系统和相关单位提供的各种培训,在提升自己的路上,她从未懈怠过。
回想十几年的工作,喻佳俊觉得自己所在的学校领导对她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与帮助。
如今她所在的怀柔区第二小学的王福江校长,始终秉承着这样的理念:希望能在小学阶段为喜爱科技的孩子提供更多机会,让他们在体验中获得乐趣。
怀柔区十分重视学生的科技教育,不仅创建了极富特色的中小学科技副校长全覆盖模式,还通过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协、北京怀柔区教委和区科协的共同努力,让怀柔区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实现了共促区域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在这一资源的支持下,怀柔区第二小学聘请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李向军教授为科技副校长,指导学校的科技教育活动,并邀请学校师生走进国科大近距离体验科技的魅力。
除资源支持外,学校自身也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在心中种下学科技、爱科技的种子。学校开设了5个科学社团,分别是“雏鹰”观鸟社团、“伽利略”天文社团、“悯农”种植养殖社团、“莱特”航模社团、“开心果”科研社团,并保障学生充分参与到社团活动之中。
未来,学校也将继续拓展相关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科学实践的机会,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喻佳俊也会继续在自己热爱的教学岗位上,为培养更多“未来的科学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撰文/记者 贾朔荣 摄影/张星海
新媒体编辑/吕冰心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以上内容由办公区教程网摘抄自中国科普网可供大家参考!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