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天文学家李锐......
吕达仁:穿雾透云 解读大气
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依据。在这些气象观测的工作中蕴含着复杂的物理、化学等科学原理和极大的可深入研究的价值。中国科学院院士吕达仁的日常工作就是“穿雾透云”,解读大气。
上世纪,老一辈气象观测员靠笔、纸、电报机这“老三样”开启了中国的气象事业,经过数代气象人兢兢业业的耕耘,终于拉开了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的大幕。20年前,中国气象局就提出了监督天气现象自动化项目。可是,为什么要进行地面气象观测改革?
从吕达仁的亲身经历来讲,这是一个不短的过程。相较人工观测,自动化气象观测的观测能力明显增强。观测频次较人工观测提高4至8倍,有效弥补了原有人工观测数据的不足。
观测自动化的自动气象站可以提供更高的数据密度,所以能利用的价值大大超过原来非自动的人工所提供的数据。但在观测自动化改革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吕达仁表示,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使土地利用的变化、气候变化速度和方向更加值得人类关注。
实现观测自动化以后,规范质量保障体系将比以前有更好的保障。更高密度的自动气象站观测,不仅对气候变化规律有了更多了解,也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吕达仁认为,一线科研工作者肩负的任务很重,面临着迅速变化的时代,而迅速变化的时代意味着高要求,科技含量和科技前沿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吕达仁希望相关工作人员能有更多交流机会,共同努力。
随着气象观测全面自动化的实现,各台站业务人员的工作重心也开始逐渐转向数据应用。以吕达仁为代表的中国气象事业工作者们将以此为新的起跑线,瞄准监测精密,在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科普中国中央厨房
新华网科普事业部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联合出品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以上内容由办公区教程网摘抄自中国科普网可供大家参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