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天文学家李锐......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世纪麦翁”庄巧生:胸怀科技报国志 一片丹心献麦田
“要跌爬打在麦田中,学会同小麦对话。”
——庄巧生
为一颗小小麦粒付出将近百年光阴,在我国小麦育种发展史上硕果累累。他却谦虚总结自己一生只做了这样两件事:一是育成优良小麦品种在生产上应用;二是编几本与小麦或育种有关的专著,为国家科技事业留下一些历史记录,“仅此而已,微不足道”。这就是“世纪麦翁”庄巧生。
庄巧生出生于一户贫寒的农民家庭。他勤奋好学,于1935年考入南京私立金陵大学农学院,并萌生了要在农学领域不断进取的志向。1939至1946年,庄巧生辗转多地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期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到美国实习进修。他意识到品质检验与研究在品种改良中的重要性,并注意搜集有关文献,以便回国后创造条件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
大学时期的庄巧生
1946年,回国后的庄巧生到北平农事试验场(后更名为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1957年又在该所基础上组建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继续从事小麦育种研究工作,直到2018年退休。他针对华北平原的气候特点和生产发展需要,先后主持育成“华北187”“北京8号”“北京10号”“丰抗2号”“丰抗8号”等为代表的四批共20多个高产抗病早熟冬小麦新品种,为解决小麦锈病、倒伏等问题发挥了带头作用。
近20年,他又指导育成“中麦175”和“中麦895”等10个优质新品种。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他的团队育成的新品种累计推广约4亿亩。他带头发展中国农科院小麦遗传育种团队,为我国小麦生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国家小麦改良中心的建成奠定了基础。
在麦田中工作的庄巧生
庄巧生积极探索改进育种方法,为推动新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做出重要贡献。他在育种技术和方法上提出一些独具特色的做法,在国内较早倡导和实践了三交和复合杂交育种方法。善于“因材施教”选配亲本,因地制宜处理杂交后代,在国内首次采用F2派生系统法简化操作程序,提前测产,为后期决选品系提供依据。他最早研究中国小麦品种的面包烘烤品质,提出了一些对品质育种有指导价值的量化指标,并带头推动了数量遗传和计算机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以及田间试验作业机械化等。
庄巧生在试验田中的工作照
庄巧生不仅在新品种选育与育种方法改进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还勤于总结育种经验,主编(译)或参编(译)专著十多部,对提高我国作物育种理论水平起到积极作用。他参加定稿的《西藏农业考察报告》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西藏农牧业资源开发和增产技术的历史文献。协助金善宝院士完成的《中国小麦学》是一部融合国内外小麦科技新进展的专著,是我国作物科学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的基础上,他主持编写了《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为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末小麦育种实践、技术成就和生产发展的进程留下了历史记载,并附录上世纪前半叶开创小麦改良工作时的简略情况,这在国内外尚属少见。
从1981年起,庄巧生牵头主持“六五”“七五”和“八五”全国小麦攻关课题,在全国小麦育种攻关与国际交流中发挥了带头作用。他积极倡导育种材料和经验双交流,开展穿梭育种,提高效率,注重安排有关支撑研究等,对增强育种后劲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力加强大区级品种区域试验以促进良种转化为生产力,相关成果受到“三委一部”表彰。他积极推动我国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合作研究,为我国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获得了我国政府颁发的国际合作奖。
2022年5月8日16时32分,我国小麦遗传育种学科主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庄巧生与世长辞,享年105岁。这位“世纪麦翁”胸怀科技报国志,一片丹心献麦田,将毕生心血倾注于我国小麦育种事业,拳拳之心,令人感佩。(宋雅娟 张蕃)
院士小传:
庄巧生(1916年—2022),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曾任中国作物学会第四届理事长、中国农学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中国科协第四届委员等。他先后在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副所长。199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为我国小麦育种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科研硕果累累,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国科学大会奖,省部级一等奖6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等。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
以上内容由办公区教程网摘抄自中国科普网可供大家参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