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天文学家李锐......
陈景润,在数学之山巅上行走的勇士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数字世界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如果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那么数学的皇冠就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已经困扰数学界长达三个世纪之久,作为数论领域存在时间最久的未解难题之一,哥德巴赫猜想俨然成为一面旗帜,激励着无数数学家向着真理的彼岸前行。
从哥德巴赫猜想本身说起
对不少人来说,知道哥德巴赫猜想,离不开两个人,陈景润和徐迟。徐迟那篇著名的报告文学,让很多人知道了有位中国数学家,用了几大麻袋演算纸,将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往前推进了一步。
但陈景润究竟在这个领域取得了多大的进展呢?让我们从哥德巴赫猜想本身说起。
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发现,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的和。但这需要给予证明,否则便只是个猜想。哥德巴赫自己至死也没解出来。200多年来,许多数学家试图证明但都没有成功。
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首先证明了,每个充分大的偶数都是这样的两个正整数之和,其中每个正整数的素因子个数不超过九,这个结果简称为(9 9)。
布朗,挪威数学家,其在数论领域的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哥德巴赫猜想和孪生素数猜想等的研究。图片来源:wikipedia
而在这一领域里,我国老一辈数学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经过中外数学家的不断改进,结果达到了(1 3)。
陈景润为哥德巴赫猜想树立里程碑
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使用数论的一类基本研究方法——筛法得出的最好结果便是由他得到的。
图片来源:网络
1966年,年仅33岁的陈景润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 2”),告知世人,他证明了“1 2”,并于1973年发表了全部证明。
这也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从1920年数学家布朗证明“9+9”到1966年陈景润攻下“1+2”,历经46年。
世界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称赞道:“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1973年2月,陈景润再度完成了对“1 2”证明的修改。他所证明的一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陈景润 图片来源:财新网
这个定理证明,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这一定理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1981年,陈景润和王元、潘承洞一起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让哥德巴赫猜想为国人熟知的功臣
哥德巴赫猜想为国人所熟知,其实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当代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这篇报告文学使整个社会为之一震,同时也推动了我国“报告文学”这一文学题材的繁荣。正是因为这篇报告文学,使得不少没有受过正规数学训练的数学爱好者投入到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之中。
据说中国科学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每年都会收到“几麻袋”的讨论或声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来信来稿。
平时大家是不是对数学都避之不及?其实不仅对于普通人,对于很多科研工作者来说也是这样,希望千方百计地绕开数学这匹“猛兽”。为此,不少数学家绞尽脑汁,就是要找出数学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种种联系。
数学家与画家和诗人一样,是模式的创造者,数学本身是有其美感存在的。数学界追求真理的旅行,就是发现和创造美的旅行。
以上内容由办公区教程网摘抄自中国科普网可供大家参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