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天文学家李锐......
孙逢春院士:融合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构建数据安全防火墙
孙逢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智库首批入库专家兼审核委员会委员,车辆电动化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逢春是我国电动车辆工程科技的主要开拓者之一,长期致力于电动车辆总体设计理论、系统集成与控制、一体化电驱动与传动、充/换电站基础设施及运行健康管理等技术研究。创建了我国“电动车辆—充/换电站—远程实时监控”系统工程技术体系。主持实施了国际奥运史上首次奥运中心区零排放公交系统工程。领导组建了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新能源汽车运行国家监测与管理中心以及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
构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框架
孙逢春说,“在过去的十年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在乘用车、客车、物流车等方面快速发展。进入2021年以来,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了智能网联时代,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他表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技术是建立在数字化、数字经济基础之上的一个技术体系,它把汽车变成可以链接多个服务领域的智能网联系统。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规模约200万辆,占全球50%以上,总体处于国际先进地位,保有量5%,城市使用强度8%,高速长途使用强度3%。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企业竞争力大幅增强,2015年以来产销量、保有量连续五年居世界首位,产业进入叠加交汇、融合发展新阶段。孙逢春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在前瞻研究、产业瓶颈、技术短板、验证平台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更安全、更舒适、更便捷的驾乘体验的同时,也滋生了一些新的安全隐患。
比如智能网联汽车的数据和网络安全,已然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孙逢春指出,由于安装了大量的车载传感器,智能新能源汽车是产生海量数据采集和交互的节点。如果管理无序,将会对国家安全、社会安全、经济安全以及个人隐私安全等产生极大危险。针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数据安全的发展,孙逢春建议,加快完善数据安全立法,综合考虑自动驾驶技术及产品体系。同时,全面推进数据安全标准规范支撑体系建设。
孙逢春认为,国家应在智能网联汽车开发工具、高精度多维物联网地图系统、智能网联运控平台、核心传感器与执行器、车规计算与控制、电气安全、电信安全、网联安全、大数据监控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还应加快构建智能新能源汽车数据安全技术架构,设立智能新能源汽车数据安全科技专项,围绕数据安全与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攻关,优化传感器、车载等构建的数据处理方式,以降低设备被干扰、劫持的概率。同时,加固车载网络操作系统,使用车载系统入侵检测技术,构建数据安全防火墙。
给电动汽车装“中国心脏”
孙逢春说,我们要做最先进的东西,不能总跟在别人后面。科技创新,往往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他指出,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必须鼓励科研人员做中国原创的、自主的科研。于是,20世纪90年代,孙逢春开始带领团队在电动汽车、车辆电传动、车辆动力学等领域大胆创新。他说,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缺的不是资源,缺的是创新,缺的是真正的核心技术。电动汽车不能没有“中国心脏”。
1997年,孙逢春带领团队研发出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动汽车动力与传动系统,制造出我国第一辆电动大型豪华客车、第一辆电动公交客车、第一辆燃料电池电动轿车,并建成我国第一个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及技术成果转化基地。2008年奥运会期间,孙逢春带领团队研发了55辆中国自主创新的纯电动大客车行驶上路,为奥运官员、媒体记者和运动员提供24小时服务。在世界奥运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电动汽车,实现了奥运中心区零排放,兑现了北京奥组委“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承诺。此后,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APEC会议都采纳了这套纯电动公交运营体系。(文/陈清雪)
孙逢春院士在实验室
相关链接:
孙逢春院士简介
孙逢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智库首批入库专家兼审核委员会委员,车辆电动化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逢春是我国电动车辆工程科技的主要开拓者之一,长期致力于电动车辆总体设计理论、系统集成与控制、一体化电驱动与传动、充/换电站基础设施及运行健康管理等技术研究。创建了我国“电动车辆—充/换电站—远程实时监控”系统工程技术体系。主持实施了国际奥运史上首次奥运中心区零排放公交系统工程。领导组建了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新能源汽车运行国家监测与管理中心以及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
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奖及省部级奖多项。先后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五四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科技奥运先进个人、北京创造十大科技人物曾任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总体组专家,北京市“科技奥运”电动汽车开发、产业化及示范运行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十余项国家级科学研究项目。享政府特殊津贴。获授权发明专利65项。出版著作7部,发表收录学术论文210篇,总被引6000余次。
以上内容由办公区教程网摘抄自中国科普网可供大家参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