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天文学家李锐......
倪光南院士:将芯片产业发展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倪光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智库首批入库专家兼审核委员会委员,计算机专家,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倪光南长期从事计算机及其应用的研究与开发,一直致力于发展自主可控的信息核心技术和产业。曾参与研制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19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展汉字处理和字符识别研究,首创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
核心技术不能受制于人
芯片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30年前,倪光南就呼吁中国信息产业要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操作系统、CPU等核心技术,他认为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讨不来、求不来的,只有做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推动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1994年,倪光南与复旦大学和长江计算机公司达成合资建立芯片设计中心的意向,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芯片设计能力。2001年,倪光南与方舟科技携手设计出中国第1片嵌入式芯片“方舟1号”。
近年来,一种新兴的开源RISC-V精简指令集CPU架构为我国芯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倪光南说,RISC-V架构采用开源模式,用户可自由免费地使用该架构进行CPU设计、开发并添加自有指令集进行拓展,自主选择是否公开发行、或商业销售、或更换其他许可协议、或完全闭源使用。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芯片产业的发展,倪光南表示,我国可适当聚焦RISC-V架构来发展芯片产业,这样能够快速抓住发展中国芯片产业的机遇,避免受到外国垄断架构的制约,将芯片产业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倪光南是我国倡导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第一人,一直都在为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国产化而努力奔波。2022年5月,倪光南在2022 IT市场年会上说,目前国产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等软件,已经在从“基本可用”向“好用易用”转变。他提到了3个国产操作系统,包括华为贡献的欧拉openEular、鸿蒙openHarmony、麒麟openKylin,肯定了开源模式的优势。
与此同时,倪光南坦言我国的硬件和软件存在明显短板。他表示,有短板并不可怕,要补齐短板就要重视开源项目。阿里平头哥玄铁系列芯片、华为最新高清电视芯片等的成功,说明基于开源指令集的RISC-V芯片架构,已经让我们开始摆脱ARM架构的限制。同时还要协作聚合,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组织与协作。倪光南认为,长期以来信息领域在关键技术和设备方面受制于人的局面已经大大改善,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情况已有所缓和。倪光南一直坚持为中国芯奔走,他希望科技工作者,要始终坚持关键核心技术不能受制于人的原则,提升关键软硬件供给能力。
打造汉字识别系统
1961年,倪光南进入计算所并参与我国计算机自主开发的工作,他参与研制的119机,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大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最早时期的计算机系统只认英文,导致计算机在我国很难推广普及,倪光南就想要打造一款辅助系统识别汉字工具——汉卡。1968年倪光南参与研制的717机显示器,是我国最早的汉字显示器,接着他参与了显示组“SK-1光笔图形显示器”的研制,大大增强了汉字显示功能。1980年倪光南推出了第一项汉字处理产品“汉字、图形显示功能板”,它插在当时流行的微机上,可具备汉字处理功能。
倪光南带领团队成功研发的“联想汉卡”,夯实了联想的技术基础。凭借着多年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积累,倪光南带领团队研制的联想式汉字微型机系统(LX—PC)、联想式汉卡等产品在市场上获得了成功。在联想式汉卡知名度越来越高时,倪光南清楚地认识到未来计算机必然会大众化,于是他把目标转向了微机。1988年,倪光南带领团队在香港研发成功了“中国制造”的联想主板和扩展卡。1990年采用自主设计主板的联想品牌微机也在国内推出。
倪光南主持开发的联想式汉字系统、联想系列微型机,分别于1988年和1992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他一直致力于发展我国自主可控的信息核心技术和产业。倪光南说,科学技术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就像历史的车轮始终向前滚动一样。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就而骄傲自满,停下学习的脚步。虽然年龄不再是优势,但会给年轻人提供参考经验,为他们的优秀创新成果“撑腰”。(文/王慧兰)
相关链接:
倪光南院士简介
倪光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智库首批入库专家兼审核委员会委员,计算机专家,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一直从事计算机及其应用的研究与开发,曾参与研制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19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展汉字处理和字符识别研究,首创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在担任计算所公司/联想集团总工期间,主持开发了联想式汉字系统、联想系列微型机。一直致力于发展自主可控的信息核心技术和产业。
曾获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和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开源特别贡献奖。先后被评为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中国信息化十大杰出专家、“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以上内容由办公区教程网摘抄自中国科普网可供大家参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