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天文学家李锐......
李德仁院士:打破垄断局面,保障国家地理信息安全
李德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智库首批入库专家兼审核委员会委员,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专家。现任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李德仁长期从事遥感、全球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教学研究,他发明了“李德仁方法”,创建了“误差可区分性理论”,提出了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引领了传统测绘到信息化测绘遥感技术发展的根本性变革,推动了我国地球空间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被誉为“中国地球空间信息学之父”。
助推中国跻身世界航测遥感强国
“我要争分夺秒,尽快学成回国。”这是李德仁在德国进修攻读博士学位时的信念,为此他每天学习工作14个小时以上,将需要五六年才能完成的学业压缩成了两年多的时间。在此期间,李德仁提出了粗差检测“选权迭代法”,这种新的测量方法被国际测绘界称为“李德仁方法”,而他首创的误差可区分性理论和系统误差与粗差探测方法,被誉为“解决了一个测量学的百年难题”。崭露头角的李德仁婉拒了外国多家研究院所的邀请,从德国学成回国。他表示,“学了本事要为中国服务,中国不应当落后。”
李德仁坚持自力更生,开展团队合作,引领我国测绘遥感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他通过用软件弥补硬件不足的方法将国产卫星遥感影像定位精度从300米提高到0.5米以内,开创了国产卫星高精度测图从国内走向全球的新时代;研制了我国天-空-地3S集成的测绘遥感系统,引领了信息化测绘遥感的根本性变革;建立了自主可控的国产地理信息技术体系,打破垄断局面,保障了国家地理信息安全。
同时李德仁一直不满足于跟跑、并跑,他认为“一味跟着美国走,永远都是第二。”“领先只是一时的,唯有一直保持世界一流才是实力体现!”因此他强调,“中国人要自信,要更加努力,自强不息,让我们的科学技术和学科走在世界前列。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是一个大国,还要做一个强国。”而如今,他带领团队取得一项项科研成果,助推中国跻身世界上三个最重要航测遥感强国之列,中国库存遥感数据、遥感卫星发射数均为世界第一。
助力数字孪生的智慧城市
做科研不仅不能一直跟跑还要“走中国人自己的路,要按照国家需求、百姓需要去做。”李德仁强调,“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成果。”智慧城市就是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或创新概念,将城市的系统和服务打通、集成,以提升资源运用的效率,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缓解“大城市病”,改善市民生活质量。
而基于数字孪生的智慧城市,则是通过构建物理城市世界、网络虚拟空间的一一对应、相互映射、协同交互的复杂系统,形成物理维度上的实体世界和信息维度上的虚拟世界同生共存、虚实交融的城市发展新格局。李德仁认为,数字孪生城市既是数字城市的目标,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新高度,数字孪生的智慧城市将使智慧城市更加智慧,要抓好基于数字孪生的智慧城市的各种智能化应用,推动新型智慧城市的升级发展和国家治理。
李德仁数十年来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他培养了两百多名博士研究生并且一直坚持给本科生讲课,他曾说过,“科学研究就是不断创新,不断接力。”他把学生的建树看成是自己最大的成果,“我要给学生指一条路,让学生自由发展,让他们超越我。”
李德仁表示,“要做好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而做导师,就要教会研究生做人、做事、做学问,需要言传身教,从严要求。此外,他还鼓励青年人要敢于质疑,要相信年轻人的智慧和能力,把年轻人放到科研最前沿去,充分发挥年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文/康文颖)
相关链接:
院士简介
李德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智库首批入库专家兼审核委员会委员,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专家。现任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李德仁长期从事遥感、全球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教学研究,他首创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的选权迭代法,命名为“李德仁方法”;提出包括误差可发现性和可区分性在内的基于两个多维备选假设的扩展的可靠性理论,解决了测量学的一个百年难题;提出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推进遥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3S )的集成与应用;倡导和推进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化运营,提出广义和狭义空间信息网格的概念与理论,推进数字地球和智慧地球的建设,领了传统测绘到信息化测绘遥感技术发展的根本性变革,推动了我国地球空间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被誉为中国“地球空间信息学之父”。
曾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布洛克金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全国优秀教材奖、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等。2008年获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名誉博士,2012年,获得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荣誉会员”称号,这是国际上该领域的最高荣誉,全世界仅有10人享此殊荣。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期刊论文470篇和会议论文270余篇。
以上内容由办公区教程网摘抄自中国科普网可供大家参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