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天文学家李锐......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张光斗:我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矢志不移
编者按:2023年要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守正创新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推进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弘扬和宣传,引领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院士的科学情缘”生动反映了“跟党走、为人民”的科技界时代强音,旨在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历史重任,迎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潮头奋力前行。下面和小编一同看看王永志院士的故事——
张光斗:我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矢志不移
“我受之于国家和人民的多,为国家和人民工作的少,深感惭愧和不安。我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矢志不移。”——摘自《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张光斗传》
作为著名的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张光斗用自己的一生写就了一部新中国成立以来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历史。从密云水库的滔滔清泉,到三峡大坝的巍巍风光,再到黄河长江的波澜壮阔,他目光所及,唯国之江河。
1912 年,张光斗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鹿苑镇的一个普通家庭,尽管家境清贫,但他从小发奋读书,22 岁时以优异成绩获得了交通大学学士学位,并考上了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1937 年“七七事变”后,已经在美国通过哈佛大学博士生资格考试的张光斗毅然回国。他看到各地洪涝灾害频发,人民生活困苦,便下定决心投身水利建设,为人民造福。
在祖国的山川中,他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苦干的工作精神,开创了很多“第一次”:参与设计的狮子滩、桃花溪等水电站是中国人自主设计、施工建成的第一批水电站;负责引黄灌溉济卫工程中人民胜利渠渠首闸的布置和设计,第一次尝试在黄河下游破堤取水、灌溉农田;培养国内首批水利工程结构专业研究生;第一次开展结构模型实验研究;等等。
然而,张光斗却认为自己对国家的贡献仍然太少。1955 年,当时已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他感到“自己离共产党员的要求相差很远,条件不够,不敢申请”。在系领导的鼓励下,张光斗郑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表示将牢记教导、接受考验,为共产主义事业做贡献。次年春天,张光斗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1976 年7 月28 日,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密云水库告急。北京市委通知在外地的张光斗火速回京,对水库进行抢险加固。尽管当时张光斗还处于受审查、受批判的逆境中,但他抱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每天奔波在水库大坝工地,爬上爬下检查施工质量,仔细审查一张张设计图纸。用他的话说,“我是为人民工作的,不是为哪一个人工作”。
工程事必躬亲,治江河只唯实。无论哪一项工程,他一定要去工地;到了工地,一定要去施工现场,是名副其实的“实践派”。20 世纪80 年代,他不顾高龄体弱,坚持乘坐“沉箱” 潜入葛洲坝水电站下游水下,查看护坝工程的施工质量。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此后近十年间,他每年至少跑两趟工地,爬高架、下基坑,常常对人说:“工人师傅能去,我为什么不能去?”在场的人们望着脚穿套鞋、头戴安全帽的老人瘦弱的身影,感动得说不出话来。除此以外,葛洲坝、丹江口、小浪底等几十座水利水电工程中,无不留下他的身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1949 年执教清华大学以来,张光斗教过的5000多名学生中,许多人已成长为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栋梁,其中后来当选为院士的就有10 多位。
在生命最后的时光,张光斗仍然每天阅读大量资料,书桌前常常可以看到这个耄耋老人佝偻着身子,拿着一柄放大镜,手颤抖着,在计算机上用超大字体一字一句地敲写工程审查报告。“学习到老,工作到老,改造到老”,他用热血和信仰书写了生命的璀璨华章。
以上内容由办公区教程网摘抄自中国科普网可供大家参考!
标签: 科学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