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天文学家李锐......
王希季:勇拓天疆的功勋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的小时候
王希季,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提出中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主持初样阶段的研制。曾任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
学生时代的王希季
王希季的家乡大理(1922年约瑟夫·洛克拍摄)
故事一:无忧童年,幻想与孙悟空一道去取经
1921年7月26日,昆明一户王姓殷实人家迎来了一个小生命。男女主人都是来自大理的白族人,他们本有一女两儿,但是二儿子不幸因病夭折。而这个新生命的到来,重新给全家人带来了欢乐。父亲按“希”字辈和“孟仲叔季”的长幼顺序,给这位老四起名“希季”。
希季的童年衣食无忧。父亲经商有成,家里住着宽敞的大房子,在戏院长期定有一个八座包厢。到了小希季上学的年龄,父亲将他送进昆明最好的一所小学——省立昆华小学读书。
刚入学时,小希季的数学成绩比较拔尖,到了四五年级,开始对小说着迷。虽然看《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说唐》时,小希季对书上的字还认不全,但他看得津津有味,总是恨不能一口气读完,甚至上课时,脑子还在“开小差”,幻想着自己与孙悟空一道,行进在去往西天取经的路上。
由看小说开始,小希季爱上了阅读。他看书看得很杂,家里仅有的一部藏书《四部备要》,也总被他拿来翻翻。他还经常去藏书很多的同学家借书看。
故事二:家道中落,等着奖学金还债交学费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31年,一场罕见的大洪水,让希季的父亲设在武汉的货仓全部泡汤,加上世界性经济大萧条,使得主营外贸的父亲更是遭遇灭顶之灾。王家的大房子被贴上封条,全家租住在偏僻的矮房靠典当度日,一家人吃饭都成了问题,父亲为躲债主常常不敢回家。
家境的大逆转,让希季一下子懂事起来,也没有条件像以前课余可以尽情踢球、游泳、看课外书籍了。他开始认真学习,功课掌握得越来越扎实,成绩提高得很快。在小学毕业会考时,他取得了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
然而,这个好消息带给父母的却是忧愁,家里一贫如洗,连借钱都借不到了,哪有钱供希季读书。走投无路时,希季在昆华工校担任教务主任的大表哥,建议他去考昆华工校的附中,学校设有奖学金,以后还有可能升入工校,学了一门手艺,将来就业也不成问题。
希季在附中入学考试时,又是第一名。当他兴高采烈去报到时,才知道学校的奖学金是根据期末考试成绩来评定,入学时还是需要缴纳学费。大表哥去找校长说情,好在校长惜才爱才,答应先让希季入学。从跨入校门的第一天起,希季就知道自己必须拿到奖学金来还学校的债,才有可能继续上学。他知道了什么是全力以赴。
故事三:全面发展,一举跃龙门考入西南联大
在昆华工校附中,希季从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开始,就因成绩优异而连年获得全额奖学金。当用奖学金交完自己的学费,他开始产生“知识有用“的最初感受。天赋高又肯用功,学习对于希季来说,便成了一件轻松的事情。在扎扎实实完成功课之后,他把剩余精力投入到自己的爱好中:看小说、踢足球、游泳。
三年时间,他差不多将学校图书馆的小说看了个遍。如同童年那样,他常常在小说构建的世界里流连忘返,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某个角色。
在学校足球队“长虹队”里,希季是当仁不让的前锋,在简陋的球场上踢得满天飞。他在校内踢还嫌不过瘾,有几次和队友们“溜”出学校,以球会友。
当课余长时间看书看得疲倦时,希季像一条灵巧的鱼,纵身跃入水中,痛痛快快游起泳来。他一鼓作气游上一两千米不成问题。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希季,又是以第一名的成绩,从附中升入昆华工校。最令人称奇的是,当他还是昆华工校一年级学生时,陪着同学去考搬迁到昆明的西南联大,他竟然一举考入西南联大工学院。
阅读链接:“两弹一星”元勋
“两弹一星”最初指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两弹”中的原子弹和氢弹后来合称核弹,另一弹指早期研发的导弹。后来“两弹一星”指导弹、核弹、人造卫星。
1999年9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们被称为“两弹一星”元勋。(来源:国防科技大学“科普中国”共建基地)
以上内容由办公区教程网摘抄自中国科普网可供大家参考!
标签: 两弹一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