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天文学家李锐......
迟力峰:探索世“界”勇攀高峰
紧跟世界脚步,坚持在物理化学领域专注基础研究数十年,一步步走上国际领奖台并在该领域促进深化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国际合作……她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迟力峰教授。
迟力峰作报告
心无旁骛,勇攀科研高峰
2021年11月,迟力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此之前,她早已在国内外的表界面科学领域声名远扬。半个多世纪的奋斗,迟力峰为中国科研能够攀上更高的山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年少时,迟力峰对物理、化学、文学均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改革开放后,她考取吉林大学物理系,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随后,她又成为该校物理化学专业的研究生,开始从事分子和表界面方向的研究,如今已扎根这一领域四十余载。
1985年,迟力峰获得了吉林大学化学系硕士学位,没多久,她便前往德国继续求学。“化学的本质是创造新的物质,研究有机分子反应可以创造新的物质。”迟力峰谈及研究工作这样概括道。她的研究领域之一就是把化学反应放在非常特殊的环境下来进行,通过研究分子在表界面的行为,来研究建立新结构、新性质,从而制造出新的物质。
在多年的研究积累中,她率先提出利用界面和动态过程调控分子聚集的方法,构建宏观尺度下亚微米周期性结构,为解决组装体系难以长程有序的基本科学问题提供了新途径;利用金属单晶表面的结构及催化效应,在温和条件下实现正构烷烃的聚合,提出了分子在表面上选择性活化和偶联的新策略。
“可以说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和表界面有关。表界面是指不同物质形态间的接触面,是一种微观也是一种宏观的概念。宏观上理解,表界面是一个无处不在的东西。”迟力峰介绍,这类研究很基础,但也非常重要,其可能的应用与量子材料、功能柔性材料等相关。落地到生活中,大到飞机、轮船,小到手机、电脑、不粘锅等等到处都涉及表界面问题。
持之以恒,扎根基础研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于迟力峰而言,科学研究就是她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而在科学探索中,基础研究则成为她毕生追求的事业。
“从事科研工作是一件让人感到快乐的事情。实验室就是我们科研人员的‘战场’,我很享受待在实验室里的感觉,看分子在表面上发生的各种‘神奇’行为,令我着迷。”遇到技术困局时,她总能不急不躁,秉持着十年磨一剑的恒心,想尽办法攻克难题,心无旁骛地扎根基础研究。
在基础科研领域闯出一片天地,绝非易事。凭借对前沿学科的钻研以及梦想的坚守,迟力峰在界面组装、反应和表征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作,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在这些领域的科研实力。迟力峰还在德国工作期间,就积极与我国表面超分子化学和纳米科学领域的同行们有很多交流与合作。此外,她还先后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计划、重大项目、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以及科技部重点研究任务项目等。
“与其他学科研究不同,基础研究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它不能用克服一个又一个难关来形容,持之以恒的动能是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除了时刻保持对自己关注点的好奇心,也要对自己的研究保持长久的兴趣,才能不断为研究添动能。”迟力峰对自己的领域有着这样的感受和看法,同样,她也以实际行动告诉后辈,成功需要这样的坚持,中国的科研需要这样的坚持。
保持热爱,不断探索世界
“好奇心是做科研最原始的动力。”2012年,迟力峰从德国回到苏州大学,在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成立自己的实验室。她多年如一日地钻研,始终保持原始的好奇心探索世界。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兴趣和热爱是最重要的,是坚持的底气和力量源泉,只有热爱才能投入其中。当然仅有好奇心也不行,还要懂得坚持,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坚持下去,懂得去发现问题、去学会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迟力峰说,科研没有8小时的工作作息,只能不断努力。
充满激情,是迟力峰给大家留下的最深印象。她的学生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面对科研,迟老师始终保持着内心的热情,她的专业技能和科学素养感染着每一个学生。”学生们记得很清楚,由于实验的需要,他们时不时要到凌晨一两点才能完成一天的工作。而无论多晚他们把实验数据及实验结果发给迟力峰时,经常能立即收到她的点评和指导。
与迟力峰相识十多年的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教授张海明是迟力峰团队的一员。他曾表示:“团队从无到有,再到慢慢壮大,迟教授始终是主心骨。她不知疲倦地参与到每个环节中,让团队成员和学生们备受感动,也更加坚定了跟着她做科研的决心。”
迟力峰(中)开展分子和表界面方向的研究
在中国越来越重视基础研究的今天,迟力峰更加意识到自己的工作责任重大。“传帮带是每一位科研人的职责,无论科研工作有多繁忙,只要学生有疑问,我都会耐心地解答。”她说,自己不仅是科研工作者,也是一名老师,老师的责任就是要教书育人,将技术与科研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记者/葛思佳
以上内容由办公区教程网摘抄自中国科普网可供大家参考!
标签: 科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