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天文学家李锐......
王泽山: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王泽山长期从事含能材料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建立了发射装药理论,发明了低温感技术,研究和开发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理论和综合处理技术,是我国著名的火炸药专家、含能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先后2次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荣获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有“三冠王”的美名。
追问:为什么和怎么做
王泽山喜欢接触和了解各种新生事物。上个世纪60年代,他是学校里最先接触计算机的人,与老一辈学人不同的是,他经常在微信上和大家交流,每次出差都自己上网订机票、订宾馆。20世纪60年代,王泽山发现学校建立了计算机系统,那时的计算机体积庞大、操作复杂,没有人使用,于是他学习编程,开始试着去操作这个“大家伙”。他将计算机和传统火炸药学创新性地结合,使得火炸药学中原本复杂难解的问题变得清晰简单。
王泽山总是能打破科研上的惯性思维,在别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突破点,发觉不引人注意的现象和细节,总能为一筹莫展的难题提供别具一格的解决方法,这种“别出心裁”正是他在科学研究上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
和平时期,废弃不用的火炸药可不是一般的垃圾,而是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如何处理这些危险的具有强大污染性的垃圾,成了研究中的大难题。20世纪80年代,王泽山提出了利用废弃火炸药制备民用炸药等工业产品的治理途径,这既能促进民用生产,又能将退役火炸药转变为工业原料或再次用于军事产业,成功将废弃火炸药“变废为宝”。为了解企业的实际状况,王泽山亲自到全国各地的火炸药企业走访,指导企业进行技术转化。
退役火炸药在民用领域找到了去处,不仅消除了传统处理方法的潜在隐患,也开创了安全、绿色、资源化利用的发展路径。
王泽山院士先进事迹宣讲团在江苏省高层次人才主题学习会上(图片来源网络)
王泽山常说,搞研究不能满足于专利、奖项或论文发表,而是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方法或产品。这种一切从实际出发理念,使他看到了火炸药研究的另一个突破口,并且进一步把自己的创新构想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他用“以身相许火炸药学”的一生向我们证明:科学研究,创新必须是第一位的。
一定要走在别人前面
王泽山曾经对“李约瑟难题”感到困扰——中国的科技,尤其火药技术在古代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但是为什么没能追上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的步伐?1935年出生在吉林的王泽山,幼时生活在“伪满洲国”的阴影之下,列强打在积贫积弱旧中国肌体上的每一发炮弹,都是对王泽山心灵的巨大冲击,也让这个年轻人心中埋下投身国防,治学报国的种子。
王泽山院士(右)在实验室(图片来源网络)
环境温度对武器装备性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国地域辽阔,同一时间不同地域的温差可能超过70℃。如何使武器在高温、低温条件下拥有常温条件下相同的性能?无法改变军械使用环境的巨大温差变化,王泽山便将目光聚焦在改良军用武器的制作材料上。
参照含能材料所特有的性质,“低温感含能材料”正是解决方案。通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王泽山带领团队打破旧的知识框架,终于发现火药燃速与燃面之间的等效互补效应,建立起温度—燃面补偿系统,找到了能够弥补温度影响的低温感含能材料。这一突破,不仅解决了武器长贮稳定性的问题,还有效提高了发射药的能量利用率。
如何平衡对火炮射程、威力、精度和射速的要求是一个世界难题,欧美等国的各种尝试都以失败告终。王泽山另辟蹊径地创立装药新技术与相应的弹道理论,研发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远射程与等模块装药技术——在不研制新火炮、不改变火炮总体结构(延长炮管)、不增加膛压的前提下,通过提高火药能量的使用效率来有效提升火炮射程。一举使中国发射装药技术位居世界前沿,并在高性能火炮研究这一领域中,帮助我国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
王泽山为人低调谦和,但是在专业领域的竞争中,他总是当仁不让地抢占制高点。在日常的科研中,他从不一味跟踪、模仿国外的理论和成果,而是一贯坚持超越和创新。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创新追求,使得我国获得了火炸药领域引领国际的实力。
国家需要,我愿意“坐冷板凳”
王泽山认为只要国家需要,任何专业都可以光焰四射,19岁上大学时,他毅然选择了冷门的“火炸药”专业。“这是一个社会需要、个人前途可能更灿烂,我有能力胜任的最佳选择。”选择研究方向时,他没有跟风去追逐前沿材料设计,而是以装药设计作为主体研究方向。
做学问的每一步,王泽山都要考虑自己的“能力与范围”,坚持一步一个脚印。他以身作则,教导学生做学问切忌轻浮——在“全等模块发射装药”这个国际都尚未解决的研究课题上,他潜心研究三年,不断求索本质,最终找到了解决的方案。
南京理工大学泽山育才基金捐赠仪式(图片来源于网络)
2021年,一向简朴的王泽山向南京理工大学捐款1050万元,设立泽山育才基金,用于支持教学和人才培养,这几乎是他全部的获奖奖金。正如他在入党材料中所写:我愿意参加中国共产党,在艰巨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中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精神教育基地
为大力弘扬王泽山院士“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科学家精神,南京理工大学建设了王泽山精神教育基地,把科学家精神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内在要求,努力构建系统化的制度和机制,扎实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养成,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精神教育基地(图片来源于网络)
基地自成立以来,大力开展了一系列科学家精神教育活动,通过座谈会、宣讲会、成果展等形式,掀起全校科学家精神学习热潮。目前,基地已成为学校科学家精神教育的重要平台,大力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涵的科学家精神,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身怀爱国之心、砥砺爱国之志,推动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晓华 通讯员 杨顺玺)
以上内容由办公区教程网摘抄自中国科普网可供大家参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