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为黎川科技发展,黎川资源开发,黎川面貌改变,黎川绿水青山环境造就,发挥了积极作用。......
杨希娟:高原特色农产品里“掘金”
杨希娟,女,汉族,1980年出生,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青藏高原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中共党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生导师,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青海省首批“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拔尖培养人才,青海省高校第二轮“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创新教学科研骨干。主要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及食品功能化学与营养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项、省科技厅项目6项;参与省部级项目10项,在食品类 SCI、EI及一级学报上发表文章30余篇,荣获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2项。
青稞麸皮由于口感粗糙、加工利用率低,在我省很多地方被当作废料。但在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研究员杨希娟眼里,只要运用科技创新手段,青稞麸皮就可以变废为宝。她先后利用青稞麸皮超微粉碎、 挤压膨化、酶解与挤压膨化复合改性技术,改善青稞麸皮粗糙质地和口感,并将其作为辅料开发了青稞高纤面包、青稞高纤曲奇饼干和高纤青稞油茶,增加了这些产品的膳食纤维含量,提高了青稞麸皮的加工利用率,延长了青稞加工产业链。
近些年来,杨希娟以提高青海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为科研目标,研发的30余种青海特色精深加工产品先后在市场上崭露头角。而她开展科研工作依托的“阵地”就是青海省青藏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
2009年,由于科研产出少等因素,青海省青藏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面临被摘牌的窘境。杨希娟临危受命,接手该实验室。
“当时我压力很大,这是我省唯一一个从事农产品及食品加工技术研究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它的创新步伐对我省特色农产品‘产学研销’具有重要意义。我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个实验室已经被‘黄牌警告’,但决不能被‘红牌罚下’,实验室必须要在自己的手里‘起死回生。’” 杨希娟告诉记者。
青海的特色农产品不少,杨希娟决定,先瞄准蚕豆打个翻身仗。
青海蚕豆具有豆粒大、饱满、皮薄、无虫蛀、病虫害少、色泽鲜艳等特点。但彼时的青海蚕豆又存在产业结构单一、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产品档次低且重叠的产品多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杨希娟开展了蚕豆系列食品加工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工作,研发出蚕豆系列食品,引进了双螺杆挤压膨化机生产线和蚕豆罐头生产线,其中蚕豆膨化食品、油炸蚕豆、蚕豆糕点等研发成果在青海省高原羚食品有限公司、青海宁食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了成果转化和应用,形成了以“高原藏羚”品牌为代表的“青海香脆豆”系列产品,使青海蚕豆加工转化率提高到20%以上。近5年来,油炸蚕豆、膨化蚕豆在青海高原羚食品有限公司已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479.6万元,实现利润813.3万元。她和她的科研团队与青海湟水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我省首个蚕豆罐头生产线,实现蚕豆罐头的产业化生产,销售收入达2765万元,创造利润884.4万元,有效推动了青海蚕豆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在蚕豆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取得进展的同时,杨希娟把研发目标又对准了青稞。
“青稞加工既要走大众化消费路径,也要走健康化产品路线。我们的科研重点是对青稞进行全谷物加工,充分挖掘其营养功能,提高其综合利用价值。” 杨希娟说。
为了对青稞的功效进行准确科学的评价,杨希娟带领实验室开展了“青稞品质功能评价及产品研发与产业化推广”等系列研究,在我国涉藏地区首次构建了青稞品质评价及加工适宜性体系,开展了青稞籽粒品质、磨粉品质、淀粉品质、蛋白品质等特性分析,构建了青稞面条、蛋糕、饼干、糌粑4种制品的适宜性评价体系,为青稞加工企业的原料选择提供了依据。同时她还攻克青稞没有面筋不能形成面团的难题,成功开发出青稞面包、青稞蛋糕、青稞饼干、谷物饮料、青稞麦片等系列青稞大众化食品,并对部分成果进行了转化,解决了青稞能吃但不好吃的问题。其中,在青海可可西里实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转化的青稞糌粑饼干产品生产技术,已为企业创造 销售收入6880万元、利润1130万元,带动农民就业80余人。
“我们还用不同加工方式制备了青稞面条、青稞甜醅、膨化青稞脆片、青稞麦片、青稞炒面、蒸煮青稞、气爆青稞等青稞系列产品,通过试验证明了青稞甜醅、青稞麦片、青稞炒面、蒸煮青稞、气爆青稞具有显著的调节人体糖脂代谢紊乱的功效。其中青稞甜醅和青稞麦片的降血糖、降血脂和降胆固醇效果最好。这些研究成果初步解决了青稞有功能吃不到,怎么吃,吃多少的问题。” 杨希娟说。
近年来,杨希娟带领青藏高原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研发了30余种青海特色农产品,在我省8家企业推广应用,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取得省级科技成果16项,荣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当年那个险些“掉队”的实验室在“十三五”期间多次获得省级重点实验室年度评估“争取科研项目”“合作交流与成果转化”等单项奖励。
以上内容由办公区教程网摘抄自中国科普网可供大家参考!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