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为黎川科技发展,黎川资源开发,黎川面貌改变,黎川绿水青山环境造就,发挥了积极作用。......
咖啡炭疽病
咖啡炭疽病 (Coffee anthrax)1922年在肯尼亚西部首次记录,主要危害咖啡叶片、枝条及浆果,可导致咖啡落叶、枯枝、落果和产量损失,是咖啡主要病害之一。
发生与危害:
咖啡炭疽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全世界咖啡产区普遍发生。咖啡炭疽病可导致枯枝、落叶和20~30%的产量损失,严重时产量损失达80%。该病可危害咖啡叶片、枝条和浆果等组织。叶片受害初期,叶缘呈不规则淡褐色至黑褐色病斑,病斑中央白色,边缘黄色,后期整个病斑呈灰色,病斑上具排列成同心轮纹的黑色点状物,严重时导致落叶。枝条受害后呈凹陷病斑,病斑上具黑色点状物,导致枝条枯死。浆果受害后,初期形成水渍状小斑点,随后形成暗褐色至灰黑色凹陷病斑,其上长出粉红色黏液孢子堆,严重时导致落果。
病原特征:
咖啡炭疽病通常指咖啡刺盘孢(Colletotrichum coffeanum Noack.)引起的真菌性病害,盘长孢状刺盘孢菌落圆形,边缘整齐明显,发病初期为白色,后期转为不同程度的灰褐色,第3~5天菌落上散生大量粉红色或橘黄色孢子团,后期由粗壮的褐色菌丝形成菌核结构。分生孢子盘呈扁圆形盘状,偶见刚毛,刚毛基部褐色,上端渐淡,分隔,硬直或稍弯曲,由基部向上端渐细,端稍圆,分生孢子梗短,不分枝,无色透明。分生孢子单孢,无色,圆柱形,两头钝圆,少数一端稍细,孢子中间多数有1个油滴,大小为(14.0~15.1)μm×(5.2~5.5)μm。分生孢子萌发时中间产生一横隔,在芽管顶端产生一个附着孢,附着孢呈圆形、梨形或不规则形,初为白色或亮绿色,后期变为褐色,中间有一亮绿色折射点,附着孢大小(5.76~6.30)μm×(6.64~7.43)μm,常用的检测方法有生物学鉴定法、电子显微镜观察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法和CNN模型等。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咖啡炭疽病全年均可发生,高温干旱季节发病较轻,高温高湿季节较为严重。该病以菌丝体或子实体在咖啡病叶、病枝和浆果上越冬,并作为翌年初侵染源。病原菌在越冬场所的病残体上产生分生孢子,靠风、雨和昆虫传播,适合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侵入咖啡叶片、枝条和浆果,完成初侵染。同时,病原菌通过咖啡气孔、伤口和皮孔处入侵,进一步侵染,形成再侵染。分生孢子萌发时对湿度要求很高,在适宜的相对湿度或有水膜的情况下,温度为20 ℃时,持续7小时才能萌发,孢子萌发后,芽管直接由叶表皮、果实和枝条的伤口侵入。病害在冷凉及高湿季节,特别是在长期干旱后的雨季,发生尤为严重。一般从11月中旬开始出现病害,12月中下旬达到高峰期,翌年1月后病情逐渐减轻。
病害防控策略:
咖啡炭疽病以综合防治为主。常采用:①新植咖啡园选择无病健壮苗木;②加强水肥管理,适度遮荫,提高植物抗病力;③加强整形修剪,清除病残体,减少侵染源;④在雨季开始或结束各喷施1%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100倍液或40%氧化亚铜可湿性粉剂100倍或50%氧氯化铜悬浮剂100倍液1次进行预防;发病后选用25%戊唑醇乳油1000~1200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800~10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500~2000倍液喷施叶片。
以上内容由办公区教程网摘抄自中国科普网可供大家参考!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