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忙种稻”“小满前后,种瓜种豆”“谷雨前后栽地瓜,最好不要过立夏”……如今,借力新媒体东风,这些古老农谚重新在都市生活中响起。......
“大食物观”专家谈|程广燕:“大食物观”理念下动物蛋白供给保障方案
本期专家:程广燕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日前,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组织召开了“大食物观”学术研讨会。会上,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程广燕做了《“大食物观”理念下中国动物蛋白保障方案》报告。
程广燕认为,动物蛋白含有的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氨基酸模式与人体接近,是维持人类生命健康、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每生产1克动物蛋白需要6-40克粮食,不同来源的动物蛋白耗粮数量差异很大,近10年来粮食需求的增量几乎全部来自饲料粮。可以说,动物蛋白供给数量与结构不仅关系到国民营养健康,还与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息息相关。
2021年我国人均肉类、奶类、蛋类、水产品消费量分别为69.6公斤、42.5公斤、24.1公斤、22.8公斤,扣除全产业链损耗与不可食部分,折合人均动物蛋白消费量37.7克/天,与1978年的6.5克/天相比,增加了近5倍,与世界平均、亚洲平均水平相比,分别高出13.7%、29.5%,但与我们饮食习惯相近的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相比,仍有11.5克/天、16.2克/天、7.7克/天的差距。从结构看,突出特征是“一高两低”,肉类占动物蛋白消费的57.0%,明显高出全球、亚洲平均水平9.3个、15.4个百分点;水产品占动物蛋白消费的14.0%,低于全球17.1%、亚洲23.0%平均水平;奶类占动物蛋白消费的9.0%,明显低于全球26.1%、亚洲23.8%的平均水平。
从国际动物蛋白消费规律分析,据FAO数据,从全球来看,经济水平越高的国家,人均动物蛋白需求量也越高。目前我国人均动物蛋白需求已处于世界较高水平,借鉴国际国内发展规律,未来仍有增长空间,但增速趋缓。
基于国际规律、历史演变、不同人群动物产品消费特征,结合收入、人口、城镇化、老龄化等因素分析,预计2035年我国人均肉类、奶类、蛋类、水产品消费量分别增至76公斤、53.4公斤、25公斤、34公斤,与2021年相比,分别增加6.18公斤、10.87公斤、0.92公斤、11.23公斤。据此测算,我国人均动物蛋白需求将于2035年达到峰值43.4克/天,与2021年相比,增加5.8克/天。
基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量预测,随着中国居民营养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健康意识增强,食物消费将由当前的“吃饱吃好”加快向营养均衡转型。依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出的各类食物推荐摄入量,按中值水平即肉类70克/天、奶类400克/天、蛋类50克/天、水产品50克/天,折合动物蛋白40.9克/天,再进一步考虑消费环节约6%的损耗浪费,达到新版膳食指南推荐标准,人均每天动物蛋白消费量需达到43.5克。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的预测,2035年我国人均动物蛋白需求在43.4克/天-49.2克/天之间,为便于分析,以中值46克计,与2021年相比增加22%。综合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及联合国多方预测,预计2025年我国人口将开始下降,2035年降为13.91亿人,动物蛋白总需求量增幅约为20%,如动物产品生产与消费结构不变,将带动饲料需求同步增长。
我国既是人口大国,又是农业大国,人均农业资源非常有限,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持续增产难度较大,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大食物观”重要论述,加快推进从生产端向供需两端调控、从单纯做“加法”向统筹“减法”“加法”转变,秉承营养优化、资源减量原则,程广燕提出了保障方案:
一、需求端:调结构反浪费
一是立足居民营养健康需求,兼顾国人消费习惯,积极推动动物产品结构优化。每生产1公斤干物质,肉类、奶类、蛋类、水产品对应的粮食需求分别为21.7公斤、8.4公斤、10.9公斤、4.4公斤,奶类和水产品饲料转化效率最高,而且两者消费水平低、离营养需求差距较大。
建议稳定现有肉类蛋类消费水平,未来动物蛋白增量通过增加奶类和水产品实现,同时减少红肉在肉类中占比,将禽肉提高至40%。在这种结构下,到2035年满足人均46克动物蛋白需求,饲料粮只需要增加576万吨、青贮玉米3400万吨(折玉米1360万吨),饲料粮需求减少5500万吨以上。需要增加的3400万吨优质牧草可通过开发季节性闲田、盐碱地解决,做到不与粮争地。
二是把减少食物损耗浪费作为动物蛋白保供的重要途径。综合团队调研和已有研究,我国食物全产业链损耗浪费率为20%,总体减损空间在5成左右,如减损一成,可减少食物热量损失22万亿千卡,相当于1100万吨粮食,满足约2400万人一年的生活。
二、供给端:提效扩源转方式
一是通过精准营养提高养殖业饲料利用效率。大力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已有试验表明,最高可将饲料中豆粕用量由当前的15.3%降至8%。精准制定饲料配方,推行精细加工工艺,可以提高饲料转化效率约3%。
二是充分挖掘可利用非粮型饲料资源,我国非粮饲料资源来源广、种类多、总量大,有专家估算每年有4亿吨非粮饲料原料,建议加快饲料粮替代原料营养价值评价与应用,有效促进饲料养殖行业少用粮、多增料。
三是提倡适度规模和种养结合,扩大饲草生产,优化粮饲结构,开展“零碳”牧场认证,引导养殖业向可持续低碳转型。
三、科技端:抢高点促转化
在确保传统蛋白产能的前提下,要加快利用生物合成技术开展食用蛋白、饲用替代产品研发,拓宽蛋白产业边界,是落实“大食物观”的重要方面。
一是针对生物培育肉、微生物蛋白肉、昆虫蛋白肉等动物蛋白替代全球热点产品,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国际研究制高点,从跟跑、并跑实现领跑,预防发达国家形成技术垄断。
二是加快新型饲料产业化推广应用。加快推进一氧化碳合成蛋白、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微生物蛋白等新型饲料产品产业化应用,对新型饲料产品免收增值税,引导鼓励饲料企业创新创制,扩大饲料来源。
出品: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记者:宋雅娟 武玥彤
以上内容由办公区教程网摘抄自中国科普网可供大家参考!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