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为黎川科技发展,黎川资源开发,黎川面貌改变,黎川绿水青山环境造就,发挥了积极作用。......
原创科普文章:宁夏引黄古灌区——流润千秋
编辑:康 艳 审核:杨鹏斌
(李新贵 胡玉冰)保护黄河是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自从二千多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因为引黄河干流灌溉得以永续发展的地方,首推今天宁夏的引黄古灌区。2017年,她入选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是黄河干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自古以来这里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该文章叙写了宁夏引黄灌区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并且为现今引黄灌区的稳定和发展提出了具有现世意义的建议。
保护黄河是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自从二千多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因为引黄河干流灌溉得以永续发展的地方,首推今天宁夏的引黄古灌区。2017年,她入选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是黄河干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至于她得以永续发展的原因,不仅在于黄河宁夏段地势平坦、水流平缓,更是因为自古以来这里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使得历代在这里长期引黄开渠、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国家进行宏观规划、地方官员尽力尽责、士兵民众各尽其力的结果。
宁夏平原处在我国起于东北、止于西南的农牧交错带的中间部位,北面直指游牧民族驰骋的蒙古高原,南面紧逼农耕民族所赖的关中平原(张其昀、蔡美锷:《宁夏省人文地理图志》,1936年印本)。这种独特的战略地位,使宁夏平原成为农耕、游牧两大势力竞相角逐的地方。农耕民族拥有,可以作为经略北方草原区的前沿;游牧民族占据,可以作为威胁南方农耕区的要地。所以,前有唐太宗灵州会百王的盛举,后有清圣祖宁夏亲征噶尔丹的壮举。
宁夏平原独特的战略地位决定这里无论是和平时期还是战争年代,都必须驻守一定规模的军队。汉武帝驱逐匈奴,部署了北连今内蒙、南接甘肃的黄河防御,宁夏平原为居中之地(《汉书·匈奴传》)。唐前期以此为基地,构建了朔方节度使(治今宁夏吴忠东北)辖属黄河内外的广袤防区。明朝以此为依托,擘画了东联陕北、西接甘肃的宁夏镇(治今宁夏银川)。到了清代,虽然这里从边疆变成了腹里,但与宁夏府城(今银川)东西并峙的满城,却雄立于宁夏平原。所以,解决这里军马所需的粮秣,始终是历代面临的重大课题。从内地转输粮秣,耗费十分巨大。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就成为了秦汉以来国家最常用的主要办法。
不过,宁夏平原,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地下水位高,多为盐碱之地,“必得河水乃润,必得浊泥乃沃”(嘉靖《宁夏新志》卷一《水利》)。因此,只有引导黄河水进行开沟挖渠,才能变这些不毛之地为肥沃的土壤,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里兵马所需的粮秣。所以,历代无不将发展农业作为解决这里军马所需粮秣最根本的任务,无不将引黄开渠作为发展农业最常见的办法。流传至今的秦、汉延、艾山、唐徕、蜘蛛、柳青、大清、惠农、昌润等渠,就是人们引黄开渠、发展农业的历史见证。
在引黄开渠、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修浚大型水利工程所需要的大量劳力、大量资金,一般只有国家才能组织、投入。而河渠的组织管理与渠道的兴修维护,同样需要国家自上而下的宏观设计。修浚河渠是为了发展农业,发展农业是巩固边防的重大战略。作为宁夏平原发展农业主要形式的屯田,自然就成为国家战略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上自屯田组织的管理、屯田政令的制定,下自屯田者生产工具的配给、生产资料的使用,基本上都要在国家统筹下进行(赵俪生:《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正是因为历代国家的宏观统筹,宁夏平原的引黄开渠、农业发展才得以在王朝更迭中不断地注入新的力量,获取新的动力。
为了这里的引黄开渠、发展农业,宁夏平原地方官员在营造稳定的环境及具体的实践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统领作用。通过对秦汉至明清宁夏平原225名官员政绩的统计(民国《朔方道志》卷一四《职官志三》、卷一五《职官志四》),发现他们的政绩主要表现在守边与勤民两个方面。守边就是对外防御周边民族扰乱、对内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目的就是为了为国家赢取和平安定的局面,为宁夏引黄开渠营造和谐有序的共存环境。勤民就是统领民众开沟挖渠达到引黄灌溉、垦田积谷、利国裕民的目的,意在为国家发展谋长久之利的大计,为宁夏引黄灌区奠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具体表现,就是解决这里军马所需的粮秣与兵民所赖的生计。
士兵和民众是引黄开渠、农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社会,无论是引黄开渠,还是发展农业,都需要人们亲自耕作。虽然士兵、民众的身份不同,但他们一起处在宁夏平原的形势使其承担了部分相同的工作。保家卫国是战士不可推卸的责任,发展农业是实现保家卫国的重要途径和必要的经济基础,在宁夏这片干旱的地带发展农业就要借助水利工程,“屯田之恒,藉水以利”(嘉靖《宁夏新志》卷一《公署》)。所以,这里士兵除了戍守边疆之外,还要承担引黄开渠、发展农业的任务。至于河渠对于民众的意义,无需多言。通过引黄灌田,士兵和民众一方面获得了继续生活的物质资料的权利,另一方面完成了国家所定赋额的义务。
宁夏引黄灌区,之所以能够受到国家、地方、兵民共同关注,是因为各方利益同时凝聚于此,获得不同层次的满足。国家通过统筹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宁夏平原军马所需粮秣的难题,地方官员在解决这个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物质的回报与青史留名的美誉,士兵在参与解决的过程中完成了国家所赋予任务与保障自己生活正常运行的资本,民众则从中解决了穿衣吃饭生计与缴纳赋税义务的双重问题。可以说,正是因为如此,宁夏引黄灌区才得以从秦汉以来生生不息的二千多年。
在这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宁夏引黄灌区的发展并非一劳永逸。这里地势平缓,黄河的泥沙容易形成堆积,“每渠岁修,动以万计”(民国《朔方道志》卷六《水利志上》)。结果,在河渠修浚的过程中,就不可能避免一些人员从中谋取私利的弊端行为。在发展农业过程中,就不可能避免一些人存在着狡猾懒惰的现象。所以,必须设计出一些制度规范他们的行为、杜绝这些不良的现象。虽然历代制度不同,但都形成了从中央经地方至基层的监督、管理体系,目标就是保障宁夏农业的发展有序进行,有效地保证宁夏引黄灌区永续发展。
以上内容由办公区教程网摘抄自中国科普网可供大家参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