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为黎川科技发展,黎川资源开发,黎川面貌改变,黎川绿水青山环境造就,发挥了积极作用。......
【智惠农民】农业强国光明谈:增强农业产业韧性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局,立足中国“三农”实际,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征程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在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基础上,提出的以加速农业发展进程、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指引的战略构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科学认识农业强国的内涵要义和基本特征,把握好当前农业发展成效及面临的问题挑战,研究提出加快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政策举措。
一、科学认识农业强国内涵特征
农业强国较农业大国和农业现代化内涵更深、维度更宽、层次更高,重点可从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四个方面对农业强国的内涵要义和基本特征加以理解与认识。
一是供给保障强。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供给保障强是农业强国建设的根本标志。强化供给保障能力,要重点把握好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推动实现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既关注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又统筹考虑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安全等问题,既关注国内生产保供,又统筹考虑农产品供给的安全性主动权及国际市场资源的高效利用。
二是科技装备强。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科技装备强是农业强国建设的核心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保压力加大等现实挑战,只有不断攻克种子、机械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提升科技装备水平,才能推动农业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夯实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基础。
三是经营体系强。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经营体系强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关键支撑。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和人地关系格局决定“大国小农”基本国情农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转变。必须加强经营体系建设,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和企业经营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才能更好夯实农业强国建设的组织基础。
四是产业韧性强。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产业韧性强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基础保障。强化产业韧性,重点要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同时精准识别农业系统风险并做好监测预警和管控,增强风险转移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和稳定性,筑牢农产品有效供给“防御系统”。
二、准确把握当前农业发展形势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更加重视“三农”工作,实施系列政策举措推动农业现代化迈上新台阶,供给保障稳步提升,科技装备整体跃升,经营体系不断健全,产业韧性持续增强,但也面临不少问题挑战亟待破解。
一是供给保障稳步提升。我国农业生产发展成效显著,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保持“连丰”势头,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14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果菜茶、肉蛋鱼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菜篮子”“果盘子”等供给充足,有效满足了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农产品消费需求;农产品供给保障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能力不断提升,在弥补国内市场供需缺口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也应清醒认识到,当前资源环境约束不断趋紧,生产发展方式亟需转型,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亟待提高,结构性区域性矛盾尚需解决,农产品供给保障问题挑战依然突出。
二是科技装备整体跃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健全、体制机制持续完善,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成果转化应用实现新发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七五”时期的27%持续提高到“十三五”时期的58%,2021年达到61%。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超过95%。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其中小麦、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但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仍然不够、涉农企业创新能力依然不强,种业、机械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的科技支撑力度亟待提升。
三是经营体系不断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持续增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超过610万家;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104万个;人才返乡下乡兴乡持续推进,高素质农民队伍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健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持续深入,适度规模经营水平逐步提高。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偏少质量不高、高素质农民队伍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仍较突出,与农业强国建设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
四是产业韧性持续增强。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产业链不断延伸,价值链不断提升,供应链不断巩固;农业系统风险监测预警与管控机制持续健全,农业产业韧性和抗风险能力逐步增强,有效应对了系列“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影响。但是,当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大国博弈、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风险等不断加剧,极端气象灾害频发多发重发,动植物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集中出现,国内外市场剧烈波动,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农业强国建设面临的风险因素不断积聚,产业韧性尚需进一步提升。
三、全面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立足新发展阶段,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国之大者”,抓住机遇、主动入位,多措并举加快补齐农业强国建设供给保障、科技装备、经营体系、产业韧性等方面短板弱项。
一是夯实供给保障基础。坚持以我为主,提升国内生产保供能力。发挥财政资金与金融保险支持合力,积极引导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创新产品和模式,加大农业强国建设的资本与信贷支持力度。强化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稳住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健全粮食安全产销区、农民等利益补偿机制,全方位构筑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大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力度,鼓励畜禽水产、果菜茶等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多元合作,巩固拓展国际供应链。进一步强化贸易磋商与合作,特别是加强中美、中巴、中欧等双边合作,积极拓展贸易新渠道。深入参与全球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治理,共建稳定公平的国际制度环境;鼓励重要农业企业“走出去”,开展农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国际合作,加强对全球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掌控能力,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二是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供给,强化科技投入保障机制,力争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农业基础科研投入水平、稳定性支持水平、企业研发投入水平追平全国相应水平。围绕粮食安全、生物安全、生态安全及农业强国建设重大需求,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战略布局,持续强化公益性、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应用性研究。聚焦现代生物技术、装备技术、绿色技术、数字技术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完善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体系,构建“自上而下”科技供给和“自下而上”科技需求清单;积极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科研主体,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力度,通过创新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模式,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先进技术、实用装备等尽快进村入户,切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是加强经营体系建设。继续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投入农业强国建设。持续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高质量发展。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完善短期培训、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衔接贯通的培训制度,培育造就一批服务于农业强国建设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不断向纵深发展。创新工农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体制机制,重构工农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法则,持续推动劳动力市场由“农民进城”向“人才下乡”转变,支持各类人才返乡入乡下乡在乡,夯实农业强国建设人才基础。
四是增强农业产业韧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建设,结合乡村休闲旅游业、新型服务业、电子商务等领域,鼓励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不断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稳定供应链。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持续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设立中央层面的风险管控领导小组和风险监测预警中心,作为部门协调、应急指挥、信息发布、政策制定、风险管控等的中枢,做好中长期支持政策与风险管控工具储备;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监测预警机制,开发覆盖国内国际、产前产中产后、产业链外部等各环节各领域的风险预警系统,定期发布报告及预案。
作者:石自忠 胡向东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以上内容由办公区教程网摘抄自中国科普网可供大家参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