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为黎川科技发展,黎川资源开发,黎川面貌改变,黎川绿水青山环境造就,发挥了积极作用。......
【智惠农民】专家解读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编者按:
2月1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也就是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科普中国智惠农民推出系列策划,邀请农业领域专家解读2023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内涵。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2019年,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11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有效遏制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不断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提出了明确要求。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力推进移风易俗,不断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需在以下五个方面发力。
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通过24字表述,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对提出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具有较强的号召力。
近年来,各地纷纷建立覆盖县、乡镇、村三级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对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进行整合,开展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地区培育主流价值。
下一步,农村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深化建设,全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爱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明确工作目标,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系列活动,深入引导农民群众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强化资源整合、丰富板块内容、注重结合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农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使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更加接地气,巩固提升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功能。
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等重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是一项为加快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基础工作。
全国共评选表彰全国文明村镇6690个,同时涌现一批先进典型、道德模范和感人事迹。广泛开展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好人好事、家乡英雄、最美公婆、最美儿媳等评选活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身边人、身边事,潜移默化影响农民群众,弘扬道德新风。深入开展“学雷锋”“小手拉大手”等主题实践活动,宣传奉献互助的志愿精神。以春节、清明、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为切入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探索建立道德建设积分制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多样形式,创新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手段,提升家庭美德、公益美德等文明行为的表扬、奖励和宣传。强化教育引导,及时干预孝道式微等现象,对不履行赡养父母义务甚至虐待父母的行为加大惩处力度。
持续发挥家教家风作用。“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家风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家风家训是一个家庭家族治家的经验总结,是中国精神的一种极富特色的价值符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也是每个农民家庭内在的精神纽带,农村地区更应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庭训》《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广为流传,弘扬了修身、爱国、勤劳、清廉等美德。继承发展这些优秀家教家风,有助于转变农村社会风气。要积极从优秀传统家训家教家风中汲取精华,与新时代农村社会发展实践进行结合,创造性地推动乡风文明。要选树宣传一批好家风、好家训,开展十佳家风评选活动,引导农户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家风家训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做好家风家训建设,不断培育个人品德,发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带动身边农民群众。
强化移风易俗工作力度。
在城镇化加快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双重影响下,农村地区过去保留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继承,有些正面临不断消失凋零的趋势,天价彩礼、人情攀比、铺张浪费、厚葬薄养、封建迷信等一些陋习反而得不到很好的治理。当前,农村地区要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促进农民群众精神面貌发生质的改变,引领农村社会风气向好转变。
创新“县乡长说唱移风易俗”形式和内容,继续探索扩大移风易俗试验区、婚俗改革实验区范围。通过强化党组织引领、制定村规民约、开展移风易俗倡议、组建红白喜事理事会、发挥党员率先示范等活动,引导农民群众婚事新办,反对大操大办、人情攀比,提倡丧事简办,开展文明祭扫,促进新时代崇尚公序良俗的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引导农民群众以实际行动孝敬老人、邻里和睦、互相帮助,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不文明行为和风气,综合运用章程、公约、道德力量等手段加以规劝、约束。
丰富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近年来,农村地区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文化资源传播不断深入,乡镇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配置不断完善,所有行政村都有了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和文化活动室,为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相比过去,农村的公共文化体系更加健全,农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但也应当看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民群众对文化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上升,对服务内容的丰富程度、提供方式的便捷性都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新时代要以乡风文明培育为重点,通过文化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提升乡村发展软实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文化投入机制。加快补齐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短板,推动乡村文化活动服务效能跃升。增强农家书屋在促进农民群众学习实用技术、了解三农政策、增强科技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功能,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文化惠民成果。创新文化下乡活动方式,推动地方特色文化艺术表演活动下基层,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熏染农民群众的道德情操。广泛运用文化礼堂、文化体育健身活动载体,丰富农民群众生活,促进文明乡风融入农村日常。
出品: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策划:宋雅娟 姜楠
专家:周向阳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副研究员
以上内容由办公区教程网摘抄自中国科普网可供大家参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