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这个系列的序言所言,笔者认为世界观才是架空文学的基石。......
2024-11-11 27
首届“科幻研究新星论坛”于2021年4月18日圆满落幕,本次论坛共选拔出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伦敦大学学院、马来西亚理工大学等海内外的30位高校学子及青年学者进行主旨汇报发言。论坛同时受到了中国科技网、中华网、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中国作家网、中国科普作家网、中国资讯网、新华访谈网、科普中国、科创中国、深圳商报、大学生网报等权威媒体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重要反响。为进一步展现青年科幻研究新星的风采与面貌,凸显科幻研究的青春力量,论坛组委会对30位参会研究者进行了专访并集中推送,号召更多优秀青年学子加入其中。
2021
首届“科幻研究新星论坛“专访
VO.16
刘继鹏,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目前已发表论文三篇。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科幻的?您如何定义“科幻”?
刘继鹏:
我本科期间其实是学理科的,读研后才开始接触文学领域。后来在我的导师乔世华教授的指引下,逐渐对科幻文学产生了兴趣,也可能是我本人有一定的理科思维吧,对科幻文学中构建的异托邦世界很有兴趣,甚至很憧憬…
对于如何定义科幻,这是一个很专业的问题,据我所知好像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科幻定义,我个人是比较认同刘慈欣说的,是不是科幻,我读一下就知道了,哈哈。
科幻在您的生活和学习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刘继鹏:
怎么说呢,我觉得科幻文学让我很享受,让我很放松。平常在工作或者学习上比较累的时候,我就会读一读科幻小说,然后我就会突然平静许多,很多看似眼前的挫折困难,都不再让我烦恼了。
在什么机缘下开始研究科幻?与最初接触科幻相比,现在您对科幻的认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刘继鹏:
开始研究科幻还是像我刚才说的,是在研究生阶段,在这期间我读了很多科幻作品,也参加了很多科幻相关的研究论坛,就比如咱们的这次首届“科幻研究新星论坛”。收获当然很多,对科幻的理解也有一个螺旋上升的变化,就比如这次我的发言稿吧,就把之前提交的论文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很多对科幻的认识自然也有一定的变化,我相信这就是进步!
参加首届“科幻研究新星论坛”有何感受?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刘继鹏:
首先是感到很荣幸!然后也感到收获良多,不仅有很多专业领域的老师对我们的文章进行点评,更有优秀的科幻学者们相互的交流,这种机会是不多见的,我很珍惜这次经历,也让我对中国科幻文学的未来产生了更多的期待!
您觉得本次论坛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我们下一届论坛将会在线下举办,您能同时给一些建议吗?
刘继鹏:
谈不上改进吧,就是我个人还是比较期待能有机会举办线下会议,期待能够与各位大咖们面对面的交流,那样可能效果更好,思维碰撞得更激烈吧,哈哈。当然,如果有机会线下举办,一定要按照防疫防控要求来。
我们之前招募了一些热爱科幻研究的同学,让他们自选研究课题,以“协同创新合作”和“师带徒”的小组模式进行线上培养,您觉得这样的方式可行吗?您会不会愿意参与?
刘继鹏:
具体我还不是很了解这样的模式,但就像科幻小说一样,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勇于尝试一下,我很期待,如果有机会我很愿意参与其中。
您关注同代人的科幻学术研究吗?是否可以从中发现群体性特征或倾向?
刘继鹏:
历史感与现实感的匮乏我个人觉得说得有点夸张了,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故事,而且就我知道的很多身边的年轻学者来说,他们的历史感与现实的忧患意识是很强烈的,所以我认为当代青年学者不缺乏历史感。至于经验的同质化我觉得因人而异吧,虽然说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可咱也不能要求一千个哈姆雷特都不一样吧。对于文学研究来说,有赞成、有质疑就是好事,而且只要有一个新的学术观点的提出,我相信就一定会存在怀疑的声音的。
感谢您对中国科幻发展研究及传播做出的贡献,希望继续为之努力,最后有什么特别想说的吗?
刘继鹏:
首先很感谢咱们组委会举办的这次科幻研究新星论坛,让我有机会接触到这么多科幻学者们,也让我有很大的收获。其次是像我文章中说的那样,我真的真的很希望中国科幻能有长足的进步与稳定的发展,而不要再出现过去断崖式发展的情况了。最后,我对中国科幻的未来真的很有信心,也对中国的科幻作家、研究学者们满怀期待,我自己也一定会在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上尽一份绵薄之力的。
采访 张雁楠
整理 许艺琳
校对 赵文杰
排版 圈
以上内容由办公区教程网摘抄自中国科普网可供大家参考!
标签:
相关文章
2060年,此时我已经是知天命的年纪了。 在54岁的生日上,我收到一封特殊的邮件:16岁的我写给54岁的我的来信,这是由于这当时有个软件,可以设置送信日期,只要个人信息没变,都会在设置的这一天送达。......
2024-11-10 218 新能源
“嘀、嘀,7:20到了,今天是碳中和的第一天,主人。” 随着智慧闹钟的响起,我睁开了朦胧的双眼,望向天花板,说道:“打开智慧面板。......
2024-11-10 329 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