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这个系列的序言所言,笔者认为世界观才是架空文学的基石。......
2024-11-11 27
本期受访者:郭寅风,复旦大学遗传系硕士。
采访实录
高校科幻:您觉得您的专业是否影响您欣赏和创作科幻的偏好?
郭寅风:目前主要的知名科幻作品常关注于对宇宙空间和其他文明、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等,可能原因是这些方向仍有很多大方向上未知的科学问题,能够提供充足的想象空间。相对来说,我没有看过很多和我的专业相关的科幻文,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生物的想象空间很少,另一方面是很难由生物科幻引出比较宏大的世界观。不过不论是向上探索俯视社会还是向下挖掘人性,优质的科幻作品都是很值得一读的。所以专业几乎不会影响欣赏的偏好。
在创作的过程中,因为对本专业的科学知识和环境比较熟悉,各种素材和灵感比较多,所以文章中相关元素会比较多。我的专业方向是发育遗传学,是能够展现生物个体发展与发育的专业。对我来说,因为目前专业内未知的东西比较多,因此也能够提供想象的空间。不过与其说这是偏好,不如说是对更加熟悉的领域的选择。
高校科幻:第二届星火杯中您的作品《星轨》里有一条长评论指出了许多文中在“严谨的生物科幻”方面的不足和存在的矛盾问题,您是怎么看待评论者提出的这些问题的?在科幻作品的创作中,您个人会比较偏向于“硬科幻”吗?
郭寅风:首先,我非常感谢这位评委的评论,也感谢他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对于《星轨》中的生物科幻是否严谨的问题,我是有自己的意见的。在我看来,科幻是一种作者给予现实的延伸的设定,我也在试图对描写的现象给出尽可能科学的解释。我理解这位评委作为一名生物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可能会对本专业的科幻作品比较严格。不过我个人不赞成这种以科研的视角来看待科幻作品的态度。科幻小说中如果出现了过多不必要的专有名词是不合适的。
关于我的个人偏向,我其实没有很明显的对“软硬”的偏好。说实在的,我的能力还远远达不到能够写出硬科幻的水平。我所做的只能是尽可能将头脑中想象的场面描写下来。科幻作品首先应该是文学作品,刻意追求软硬其实是会限制写作思路的,特别是对于业余作者来说。
高校科幻:您为什么会在《星轨》的开头写一段国王和士兵的内容呢?“国王”和“士兵”分别是指后文中逝去的教授这个主体和重塑出来的再一个“有本事的好人”吗?是想用来暗喻教授的记忆思想引导重塑的年轻人继续研究事业的这一联系吗?为什么会这样安排文章内容呢?
郭寅风: “王”和“士兵”分别代表他的意识和他的细胞。这段内容在尝试阐述多细胞动物中单个细胞的命运。对个体来说,单个细胞是坚贞的奴仆,是听令的士兵,在命令之下毫不犹豫地牺牲自己,个体的死亡也会导致所有细胞的死亡。这或多或少是带了点悲情色彩的。在文章中,我希望能表达对身体的尊重,也希望给这些细胞一个更加温情的结局:即使“王”死去了,家国也覆灭了,逃亡的士兵也可以带着对故国的思念在另一个地方重建一个新的王国。
高校科幻:您在写作时是否会注重于埋下伏笔与后文相呼应?您觉得科幻小说怎么样能更好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是跌宕起伏的情节还是高超神奇的科学技术?
郭寅风:我写作时比较看重语句和整体情节的逻辑,因此可能会安排一些伏笔进行解释和修缮逻辑。但是我的水平还不足以使每个伏笔都能被自然引出且完美发展,这也是需要改进的方向。
就我个人的喜好而言,我比较看重设定和情节。对世界观和科技树的设定能够体现作者的想象力和知识水平,而完善合理又引人入胜的情节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必备的要素。而我本人的创作一般基于对设定的灵感,先架构起背景、科技树和人物形象,再将情节填充进去。这样创作的情节虽然比较简单,但是从取悦自己而非发表文章或参赛的角度来说,我对自己给出的设定大体上是满意的。
高校科幻:您在欣赏科幻作品时,会比较在意哪个方面的刻画?对于出现科幻名词较多的科幻文章,您觉得适合科幻入门者阅读吗?
郭寅风:在意这部作品的优点:情节丰富的作品中在意情节,想象丰富的作品中在意想象。一部优质的科幻作品并不需要在每个方面都做到极致,但是一定会有其独一无二的特点。同时,我比较在意科幻的必要性,即科幻作品中是否具有普通文艺作品中难以表现的元素。我认为,如果一部科幻小说的情节完全可以发生在现实社会中,那么它只能被称为带有科幻元素的普通作品,而非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另外,我比较排斥某些科幻作品故作玄虚的现象,或是引入大量无关紧要的专有词汇和自创词,或是脱离不了虚无缥缈的情绪抒发,或是层层堆叠形容词。在笔力达不到一定层次之前,把眼光定得太宏大或是太细微都不好。
我相信对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科幻入门者来说,对科幻这种比较新颖的表现形式的好奇是驱动我们阅读的重要因素,能否完全理解作品中的名词反而是次要的。我认为,只要科幻名词的存在对故事来说是必须的,就不会对阅读体验有太大的影响。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用了比较多的专有名词,但是许多普通读者依然为之着迷。
高校科幻:您是怎样接触到科幻这一类型的作品的?对科幻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郭寅风:高中时好朋友一直在写一部科幻小说,虽然文笔很稚嫩,但是是我和同桌的快乐源泉。其实没什么印象也没什么复杂的感悟。我一直没有把科幻当作是一种很特别的题材,也不是很赞同偶尔出现的把科幻异类化的风气。总体上说,于作者和读者来说,科幻作品寄托了作者对现实的思考,表达了作者超脱于现实的想象;于社会来说,科幻作品一方面引起了读者的阅读热情,一方面激发了人群对科学的尊重和向往。因此科幻不能也不应当独立于普通读者而存在。作为一种新兴的表达形式,科幻的群众基础还比较薄弱。刻意强调科幻元素的独立性或拔高欣赏科幻的门槛容易造成内卷,不利于科幻的发展。
高校科幻:除了线上征文活动您还参加过其他的科幻活动吗?如果没有,您最期待能参加哪种类型的科幻活动?如果参加过,您印象最深的是哪次活动,为什么会让您感到印象深刻?
郭寅风:暂时没有,目前也没有参加类似活动的打算。相比大多数科幻爱好者,我的科幻小说和电影阅览量都很少,文学素养和思想积淀也不够深厚,很难参与大家的讨论。如果再之后有机会的话希望参加一些交流会,听听大家的思考。
高校科幻:对于举办了两届的星火杯征文比赛,您有什么建议或者看法吗?
郭寅风:今年是我第一次参加星火杯,能感觉到星火杯的规模盛大、赛制完善,也得到了一些评委提出的宝贵意见,在此感谢组委会和各位评委的努力。如果一定要有建议的话,希望未来的比赛赛制稍微精简一些,比如视频介绍其实是不必要的。并且我仍然对初审和复审评委能否参赛保留意见。
高校科幻:您在写作中遇到过什么困难,都是怎样克服的?对于科幻作品的创作您有什么技巧分享吗?或者您在写作时的方法分享。
郭寅风:困难是很多的,也很难克服,只能尽力弥补一些问题。首当其冲的困难是文笔不足以支撑情节发展。因为我通常是先构建好故事的背景、再创建角色形象、最后填充情节,对我来说这三步的难度是逐步增加的。这个困难暂时还没有克服,包括有几位评委都指出了《星轨》的情节过于苍白和简单。我是希望未来能够有进步。
技巧的话也谈不上,生活中有灵感的话就记下来,等需要的时候再重新组织语言拿出来用。阅读也能明显地提高写作能力。不过“只有在你能给你所读的书某种东西的时候,你才能从书里获得些什么”,对书本的消化和反思比较重要,可以在阅读后试着复述内容。闲暇时也可以多尝试想象一个场景再写下来。文笔是一种将想要表达的东西转化为表达出来的东西的能力,是可以通过锻炼得到提升的。
高校科幻:最后,您自己会怎样评价您的作品《星轨》?
郭寅风:《星轨》的灵感来源是一次睡前对离体细胞的构想,人物形象来源于理想中的科学家模样:勤奋、睿智、善良和谦逊。之所以定名为“星轨”,是因为恒星消亡后可能会演化为新的恒星继续燃烧,科学的发展也是科研工作者不断继承前人的工作向前推进的。个体与细胞的关系和宇宙与星星的关系也有些类似。作品的主线也是离开躯体的细胞仍延续过去的轨迹前进。我很满意对个体重生的部分的描写,也承认情节的展开和收束有些欠妥。这也暴露了我的缺点,即很不擅长对情节的构思。我很喜欢设定中细胞重生的浪漫,之后有机会的话可能会在同世界观中重新展开新的故事。
(完)
以上内容由办公区教程网摘抄自中国科普网可供大家参考!
标签:
相关文章
2060年,此时我已经是知天命的年纪了。 在54岁的生日上,我收到一封特殊的邮件:16岁的我写给54岁的我的来信,这是由于这当时有个软件,可以设置送信日期,只要个人信息没变,都会在设置的这一天送达。......
2024-11-10 218 新能源
“嘀、嘀,7:20到了,今天是碳中和的第一天,主人。” 随着智慧闹钟的响起,我睁开了朦胧的双眼,望向天花板,说道:“打开智慧面板。......
2024-11-10 329 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