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天文学家李锐......
在“云顶观象台”上,这群“90后”、“00后”在为地球“测体温”!
11月中旬的瓦里关山白雪皑皑,巍然挺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3届大气科学学院毕业生贾莹珠已经是第三次去瓦里关山,和前两次一样,他买了可口的食物带给山上值班的人员;还是一样从西宁出发,去往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龙羊峡镇瓦里关山。
大概到了半山腰,车子就无法继续前进了。贾莹珠和同事们一路顶着凛冽的寒风,徒步1小时30分钟,到达了位于瓦里关山顶的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
29年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在此建成,它是欧亚大陆内陆腹地唯一的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也被称为“云顶的观象台”。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严格按照世界气象组织有关大气本底监测的规范和标准,在全球基准大气本底条件下开展包括温室气体、臭氧、气溶胶、太阳辐射、气象和边界层气象、降水化学等多个方面的观测,是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监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唯一具有全球代表性的大气本底监测站,为研究、评价、预测大气成分变化进而研究对气候变化影响提供科学依据,其所获取的特种资料和各项科研成果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出生于2000年的贾莹珠今年刚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本科毕业,他选择远赴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追寻自己的“蓝天梦”。在这里,超过一半的工作人员毕业于南信大。他们头顶云端、脚踏实地,在瓦里关把脉地球、测量体温,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着气象人的初心和信念。
任磊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届应用气象学专业的毕业生。入职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以来,他在云端做过野外监测,也曾在西宁从事评估分析工作。“刚到瓦里关山的时候,我的高原反应特别严重。一般前三天都睡不着,过一段时间会渐渐好转。”任磊说。
“偶尔产生自我怀疑和焦虑时,我就会默默告诉自己:少空想、多行动。”碰上大雪天气,去路被封,任磊和同事不得不靠人力把物资背到山顶。“光是站在那,我感觉那风都能把我们一个个刮走。”不用谁站出来组织,大家会默默扛起物资,低着头,深一脚、浅一脚,在雪上留下了一串串密密麻麻的脚印,“不必歌颂苦难,我们都乐在其中”。
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今年9月,本底台还被授予“两弹一星”精神传承基地称号,一代代本底台气象科技工作者秉持“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在传承弘扬红色精神中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等伟大事业奉献气象力量。
“第一次听说‘瓦里关曲线’是在高中的时候。大学时,我又从学长学姐们口中听到了‘瓦里关’这个名字。”贾莹珠认真查阅了相关资料,对瓦里关很是向往。大四时,他主动留意有关青海省气象局的招聘信息。“让我真正下定决心去竞争这个岗位的原因,不仅仅是瓦里关山上独特的风貌,更重要的是瓦里关气象工作者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精神给我带来了充沛的力量。”
时闻和杨昊是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的两名“95后”观测员,都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1届应用气象学专业的毕业生。仪器监测、定期检查、气体瓶采样、地面气象站维护……是他们一天的工作。“任何一个小小的疏忽都有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对后续气候变化研究和决策也会造成严重误导,容不得半点儿马虎。”
即使室外气温低至零下10摄氏度,两人的脸被冻得通红,工作仍一丝不苟。“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吧。很多老师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才有了现在的本底台。现在山上条件越来越好了,但他们精益求精、严谨不怠的精神从未改变。”时闻说。
“我的师父黄建青,从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建站初期就开始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是他告诉我,在这里,能学到很多东西,专业知识、亲身实践、风土人情,都是在课本上学习不到的。”长久以来,杨昊已经生成了“工作生物钟”:每周三早晨八点要进行温室气体人工采样;每周日要对臭氧总量光谱仪更换干燥剂;每隔两小时要检查仪器设备是否还在正常运转……
“气候问题备受关注,尤其在‘双碳’背景下,我认为未来大气环境领域的研究会越来越受重视,我也会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当好地球的‘测温人’。”杨昊说。
以上内容由办公区教程网摘抄自中国科普网可供大家参考!
标签: 云顶观象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