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天文学家李锐......
一份67年前的试卷,你敢不敢来挑战?|博物馆探寻记
编者按:
5月30日,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正式对公众敞开大门,这不仅是科学的殿堂,更是一座传承智慧与探索精神的灯塔。
在这里,每一件展品,每一段历史,都诉说着一位位科学家无私奉献的故事。他们以国家的兴衰为己任,以人类的未来为使命,无畏艰难,勇攀科学高峰。
67年前的化学试卷长啥样?
话不多说,咱先上图。
杂化轨道、共轭双键、反应产物、密密麻麻的分子式......
对于文科生小编来说,真是既陌生又小众。
这是1957年,高分子化学家黄葆同院士拟写的研究生考试有机化学科目试题,放在当年,确实有些“蜀道难”了。
马上就是一年一度的高考大战了,不知道屏幕前的你,如果拿到这份试卷,能打几分。(能轻松答出这几道题的朋友,请在评论区疯狂显摆。)
话说回来,这张试卷不仅展示了当年科学的高度,也反映了黄葆同院士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则关于黄院士的育人故事,希望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
1998年,一个早已步入社会多年的硕士生,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慕名来到了黄葆同的门前,希望能在他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她的目标,是挑战全新的金属有机合成领域!
面对这位学生的大胆提议,黄葆同不仅没有皱眉,反而兴致勃勃地为她找来了两位“同僚”——他自己的首位弟子和一名硕士生。
然而,金属有机合成这项研究,需要在没有空气和水的条件下完成,而当时实验室的现有条件还远达不到这种苛刻的要求。
黄葆同便和学生们一起,用玻璃亲手搭建起双排管。后来,他还将自己的实验室借了出来,甚至向其他老师借来了通风橱,并把自己的最后两名学生也拉入了研究小组。
“这样我这个组就有了六七个人,一下子热闹起来,氛围也特别好。先生能给你的支持都会给你,而且看到你的进步他会特别高兴。”
黄葆同(右五)、冯之榴(右四)与研究生和青年科技工作者一起讨论科研问题 来源:中国科学报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中的这份手稿,穿越时光,成为黄葆同院士教学育人的有力见证。它不仅仅是一份考题,更是对现代科研教学的启迪。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我们是否也如黄院士所愿,努力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科研新星?今天,你准备好接受这场知识的挑战,向着更高峰迈进了吗?
参考资料:
[1]魏刚 樊春华.在美囚禁114天,他誓言再苦再穷也要回祖国[N].中国科学报.2023.01.28
[2]沈春蕾 樊春华.黄葆同院士:好钢总会被用在最需要的地方[N].中国科学报.2021.04.29
[3]【弘扬科学家精神】黄葆同:“当导师的不能只给学生送鱼,还要教学生撒网”[OL].保山科普.2023.09.08
以上内容由办公区教程网摘抄自中国科普网可供大家参考!
相关文章